EB病毒感染的早期症状与感冒相似,所以很容易一开始被误诊。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妇幼保健部儿童保健科主治医师王维洁:“EB病毒全称为Epstein-Barr病毒,主要通过口咽分泌物经密切接触传染,该病毒感染早期所出现上的呼吸道感染症状很难区别于普通感冒,需要通过血常规检验来确诊。部分患儿除了咳嗽流涕、发烧、扁桃体红肿、现淋巴肿大,还会出现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等严重临床表现。”
EB
病毒
EB病毒是Epstein和Barr于年首次成功地将Burkitt非洲儿童淋巴瘤细胞通过体外悬浮培养而建株,并在建株细胞涂片中用电镜观察到疱疹病毒颗粒,该病毒是多种恶性肿瘤(如鼻咽癌)的病因之一,它主要感染人类口咽部的上皮细胞和B淋巴细胞。在中国南方鼻咽癌患病人群中大多都检测到有EB病毒基因组存在。本病分布广泛,多呈散发性,亦可引起流行。病毒携带者和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经口密切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飞沫传播虽有可能,但并不重要。发病以15~30岁的年龄组为多,6岁以下多呈不显性感染。全年均有发病,似以晚秋初冬为多。一次得病后可获较持久的免疫力。非肿瘤性疾病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该病多见于学龄前与学龄儿童,主要由飞沫与唾液经呼吸道传播,其次经密切接触传播。6岁以下患儿表现为轻症或隐性感染,病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病程2~3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患儿都会出现乏力、头痛、畏寒、鼻塞、恶心、胃口差、轻度腹泻等症状,家长要注意区分该病和普通感冒,“比如当孩子发烧超过38℃且持续数周,同时伴有咽痛、扁桃腺充血、肿胀(部分患儿扁桃腺表面可见白色渗出物或假膜),淋巴结肿大时,就需警惕是否感染了EB病毒,从而导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结肿大是本病特征,一般第1周就出现,第3周渐缩小。全身浅表淋巴结均可累及,颈部淋巴结肿大最常见,肘关节部位淋巴结肿大提示本病可能,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时,患儿表现为腹痛。淋巴结一般分散无粘连,无压痛,无化脓。还有部分患儿会出现多形性皮疹,如丘疹、斑丘疹、荨麻疹、猩红热样皮疹、出血性皮疹等。”
其他非肿瘤性疾病:
1、口腔白癍:多发生在免疫功能缺陷病人。在病变上皮的上层可检测到EBV增殖期抗原及病毒DNA。
2.X染色体相关的淋巴增生综合征(XLP):是一种罕见的与X染色体相关的免疫缺陷性疾病,仅见于男孩。EBV感染后常引发致死性IM或恶性淋巴瘤。
3.病毒相关性噬红细胞增多症。
肿瘤性疾病
相关疾病有:
鼻咽癌(NPC)
Burkitts淋巴瘤(伯基特淋巴瘤)
霍奇金病(HD)
NK/T细胞淋巴瘤
除了与EBV关系比较密切的疾病外,还有一些儿科疾病中也查到EBV感染,如:与免疫功能受损有关的平滑肌肉瘤、大细胞间变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类风湿性关节炎、川崎病、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病毒性心肌炎、心包炎、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发性硬化、病毒性脑炎、格林-巴利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呼吸系统感染等疾病。
鼻咽癌鼻咽癌(NPC)是与EBV密切相关的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也是研究报道最多的一种,中国南方是NPC高发区,儿童鼻咽癌的早期症状中由鼻咽原发灶所引起的症状并不明显,且病儿对由此引起的不适不懂申诉,加上一般临床医师对儿童病例认识不足,容易漏诊。虽然EBV与NPC的发生关系密切,但尚无动物实验证明单独EBV可引起上皮性癌,无法证明EBV是NPC的唯一病因。
从鼻咽癌组织中可分离出带病毒的类淋巴母细胞株,少数在电镜下可见病毒颗粒。免疫学和生物化学研究证实EB病毒与鼻咽癌关系密切。EB病毒抗体滴度的动态变化和监测,可以作为临床诊断、估计预后和随访监控的指标。
EB病毒壳抗原-IgA抗体检测
鼻咽癌患者血清中以EB病毒壳抗原-IgA抗体(VCA-IgA抗体)升高最为显著。目前国内广泛应用的是免疫酶法。
EB病毒检测产品EB病毒衣壳抗原(VCA)IgAELISA检测试剂盒
EB病毒早期抗原(EA)IgAELISA检测试剂盒
产品优势:德国IBL原装进口,已取得CFDA注册证;
高特异性和高灵敏度,均大于95%;
检测快速,时间少于2小时;
操作简单,一台酶标仪即可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