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苓汤是一种古代的治疟方和传统的和解方,具有退热、利水、止泻、消肿的功效。现代研究提示该方具有抗炎、利尿、调节免疫、类糖皮质激素等作用。该方适用于以往来寒热、口渴、腹泻、小便不利为特征的疾病,现代多用于自身免疫相关疾病。推荐处方包括柴胡20g、黄芩10g、姜半夏10g、生晒参5g、生甘草5g、白术20g、茯苓20g、猪苓20g、桂枝15g、泽泻20g、干姜10g、红枣20g,以水mL煮取汤液mL,分2-3次温服。药后避风,忌食冷物,如饮热水,让微微汗出,更佳。该方适用于往来寒热、口渴、腹泻、小便不利的人群,特别适用于面色黄、浮肿貌、或有色斑、舌胖大边有齿痕、怕风冷、皮肤痒或红疹、身体疼痛、食欲不振、口渴而不欲饮、或饮水即吐、嗳气腹胀、恶心呕吐、腹泻或大便不成形、小便不利、或肢体水肿、或体腔积液的人群。加减与合方:①皮肤痒、关节肌肉疼痛,加荆芥15g,防风15g。②腹胀、嗳气,合半夏厚朴汤。③月经量少,合当归芍药散。前天门诊上有两位复诊的患者,均用柴苓汤取效。案一:免疫系统疾病李某女士,48岁,农民,初诊时出现腹胀大如鼓、食后不适、面目黧黑如烟熏、小便黄而少、大便稀溏而粘滞不爽、日行5~6次、纳呆、夜寐差、疲乏无力、无发热恶寒等症状。患者自诉患有肝硬化病史3年,一直服用中药治疗,然而近1个月来症状有所加重,并经实验室检查发现黄疸明显升高。察前医生开的药方中含有过多寒凉之品,导致患者中焦脾阳受损,枢机不利,湿浊毒邪不去,蕴结血分,诸症不减反增。医生拟健脾祛湿、活血宣肺、利水通窍的治疗方案,并调整处方,增减药物。治疗期间,患者症状逐渐减轻,精神转佳,纳食增加,腹胀大减,小便量增加,夜间睡眠质量得到改善,舌淡红苔白,脉弦。目前,患者基本无腹水,肝功能轻度异常,能够从事轻体力劳动。治疗方案包括15剂中药、理中丸与逍遥丸交替使用。案二:肿瘤术后调理栾某女士,71岁,胆囊癌术后首次化疗后出现WBC2.7X10/L低白细胞症状。就诊时,患者体型中等,面色暗淡略带浮肿,面部色斑,低烧,手脚喜欢放在凉爽处,动则汗出,大便1日2次,舌头暗淡,胖厚苔薄润。处方柴苓汤:柴胡10g,黄芩6g,姜半夏10g,生甘草3g,白术12g,茯苓20g,泽泻12g,肉桂6g,桂枝6g,干姜6g,红枣20g,水煎服,每日1剂。一个月后,患者复诊,自述服药后感觉良好,化疗反应减轻。医生在原方加入枸杞和山药:柴胡10g,黄芩6g,制半夏10g,党参12g,生甘草6g,白术20g,茯苓20g,猪苓20g,肉桂6g,桂枝6g,泽泻15g,枸杞子20g,山药20g,干姜6g,红枣20g。此后,患者一直坚持服用此方,至第6次化疗结束后复查:WBC3.97X10/L,RBC3.09X10/L,Hbg/L。患者自述整个化疗过程中精神状态良好,感觉舒适。肿瘤患者在手术和化疗后,机体的防御和特异性免疫系统功能会出现紊乱,导致免疫低下的症状,如低烧和白细胞偏低。小柴胡汤对于胃癌和淋巴瘤等肿瘤患者来说,相当于胸腺肽和白细胞介素-2。针对患者胆囊癌术后化疗期间出现的低烧、汗出和白细胞偏低等免疫功能低下的情况,可以选用小柴胡汤和五苓散来调整患者整体状态。同时,考虑到患者是老年女性,经历了肿瘤手术和化疗等一系列冲击,因此在二次诊断后,每次加入山药和枸杞来平补阴阳。患者坚持服用药物,经过6次化疗后未出现疲态,血象也逐渐恢复正常,这表明该方具有良好的疗效。柴苓汤是小柴胡汤和五苓散的合方,自宋代以来一直被医家用于治疗外感热病过程中邪在半表半里的情况。这种方剂适用于治疗慢性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等患者,同时伴有浮肿或腹泻的情况。这些疾病通常反复缠绵,伴随着寒热、胸胁苦满、易抑郁、焦虑等症状,同时患者往往面部虚浮或肢体水肿,皮肤缺乏光泽,胸水、腹水,易疲劳,食欲不振,口渴而不欲饮,或饮水即吐,嗳气腹胀,恶心呕吐、腹泻或大便稀溏,舌暗淡,舌体胖大,或边有齿痕,舌苔薄白或白腻。少阳枢机不利+太阴水饮:在临床实践中,许多慢性疾病,尤其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并不仅仅是单纯的正虚,还有邪实的表现。这些“邪”可能表现为风湿、寒热、气滞血瘀、痰凝食积等。如果仅仅靠健脾补肾滋阴养血等方法治疗,往往难以达到治疗效果。柴苓汤是一种非常好的治疗方案,能够应对虚实夹杂、风寒湿热兼有的复杂病情。此方不仅能透热散风,还能健脾利水,扶正祛邪,集多种功效于一身。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应该从病人的实际体质状态出发,把握病中的人,更加贴近实际。读后解析:应用柴苓汤必须具备有小柴胡证(恶心、口苦咽干、胸闷、食欲不振、疲劳乏力等)和五苓散证(水样便、口渴、浮肿、舌体胖大边见齿痕等)才能应用。环境的恶劣变化让我们的身体来不及调整,所以导致了越来越多的疾病的产生。要想能够成功抵御疾病的侵袭,我们就应该在平时调理身体,让身体做好准备。中药方剂在此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防失联,私信我,获取更多学习资料
请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看到
弘扬中医药文化
传播中医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