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当妈说
叮当就是腺样体肿大,同时伴有扁桃腺肿大,一着凉就容易鼻咽部发炎。看耳鼻喉科,医生建议先药物治疗,如果没有好转,可能需要手术切除腺样体。
家医院精神科的医生,他提醒我慎重对待腺样体手术。他说鼻腔粘膜丰富,手术容易破坏粘膜造成“空鼻症”。而空鼻症虽然会让患者每一次呼吸都很痛苦,但却是一种主观性疾病,需要依靠患者对症状的描述才能确定,单靠检查是检查不出来的。所以空鼻症患者往往觉得被当成精神病,耳鼻喉科也成为杀医重灾区。亲戚接触了很多这样的患者,医院的耳鼻喉科医生做过这样的案例分享。
叮当妈没有医学背景,只是转述,也可能转述有误。医学问题,兹事体大,各位粑粑麻麻如果自家小孩也有腺样体肿大,请多方听取意见。
医学指导:中山一院耳鼻咽喉科文卫平教授
腺样体肥大是很多10岁以下儿童常见问题,由于腺样体堵塞了后鼻孔处,导致孩子打鼾、张口呼吸、鼻窦炎或中耳炎反复发作。
有些家长担心小孩太小,不忍心让孩子做手术,只愿意接受药物治疗。耳鼻喉科专家称,年龄不是腺样体手术的首先考虑的问题,做不做手术关键看病情。
腺样体肥大常引起睡眠时缺氧
腺样体是位于鼻咽顶部的一团淋巴组织,跟扁桃体的组织类似,外形似半个剥皮橘子,其具有一定的免疫功能。
医院耳鼻咽喉科教授文卫平说,腺样体自孩子出生后就已发育,6-7岁时最大,一般10岁以后才逐渐萎缩。成年后基本消失。在儿童时期,腺样体可因炎症的反复刺激而发生病理性增生,称为“腺样体肥大”。文卫平教授说,腺样体肥大常常还伴有扁桃体炎和鼻窦炎,甚至还会并发渗出性中耳炎。
一旦出现腺样体肥大,往往会堵塞后鼻孔及咽鼓管咽口,患病儿童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症状如:
鼻塞(鼻音重)、睡眠时张口呼吸、
打鼾、睡眠呼吸暂停(睡眠时缺氧)等
症状与鼻炎相似常被误诊误治
由于腺样体肥大所致症状与鼻炎相似,所以不少儿科医生因为没有详细检查,会把腺样体肥大当作鼻炎来治疗。
患儿俊俊,6岁,因为反复“鼻塞、流涕伴打鼾一年多”医院求诊。
俊俊妈妈说,近两年来俊俊反复鼻塞、流脓性鼻涕、反复发烧、睡眠打鼾、张口呼吸,在医院被诊断为“慢性鼻窦炎”,经过抗感染、抗炎、鼻窦冲洗等治疗后仍不见好转。
“其实这种情况很有可能是误诊了,”文卫平教授指出,一般见到孩子出现鼻塞、流脓涕、打鼾等症状,尤其是鼻音重时,最好能够做一个鼻内镜检查,看看鼻腔后部的状况。
其次,做一个X光片,看看平躺下鼻咽侧位时的情况,鼻咽侧位片往往能准确评价腺样体肥大的程度。最后医生要根据鼻腔的状况,以及孩子的鼻音轻重,做出综合判断,这样才不至于误诊。
保守治疗为先病情严重再手术
缓解腺样体肥大:
●先用鼻喷激素治疗,以减轻炎症,消除腺样体水肿。
●再加用抗炎药物(例如抗组胺药物,但不提倡使用抗生素)。
●最后还可以用稀释鼻分泌物的药物。
通常使用这三类药物,大约有近50%的患儿病情能得到缓解。
值得注意的是,除非有浓鼻涕、验血时血象高,有明显的感染迹象才使用抗生素,否则根本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另外,有一些患儿的腺样体肥大与过敏性疾病有关,如孩子伴发有过敏性鼻炎,那么还需要控制过敏症状,腺样体肥大才得到缓解。
那么,什么样病情孩子才需要手术治疗呢?
文卫平教授认为,在规范的药物治疗1-3个月后,病情还没有到改善,而且腺样体肥大影响到呼吸,睡眠出现打鼾,需要张口呼吸,鼻窦炎或中耳炎反复发作,甚至有睡眠呼吸暂停,则需尽早进行手术治疗,否则因长期睡眠缺氧会影响到大脑和身体发育。
不过,家长所担心的是小孩太小,不忍心让孩子做手术。文卫平教授说,其实,腺样体手术并不复杂,创伤也很小,而且在全身麻醉下手术,基本不会对孩子心理上造成影响。
切掉腺样体会影响免疫力?
腺样体和扁桃体一样,都是淋巴组织,具有一定的免疫功能,不少家长认为,如果切掉的话,会影响孩子的免疫功能导致以后经常感冒发烧。
文卫平教授强调说,虽然腺样体是一个免疫屏障,具有保护呼吸道、促进对感染发生免疫力的保护和防御功能。
但是如果这个免疫屏障自己本身容易发生感染,引起各种严重症状,切掉它就成了必然的事情,况且切掉腺样体并不会对孩子的免疫力造成多大影响。
来源:羊城晚报
记者:张华
延伸阅读
空鼻症,一个未引起足够重视的疾病空鼻症可能已经间接“谋害”了许多医生,而这个疾病在中国大陆还非常“新鲜”。说它新鲜,不是因为患者不够多,而是整个中国医疗界缺乏正视,对其的描述寥寥。
医院耳鼻喉部鼻科主任黄啟哲这样解释空鼻症:
鼻腔有过滤空气中的灰尘、加温空气的温度及润溼空气中的水份的功能。但一旦因為不明原因或先前手术治疗而导致鼻腔过度通畅,使鼻腔固有的功能丧失,那就形成所谓的“空鼻症候群”。手术不当造成的“空鼻症候群”,此类病人多因为先前过敏性鼻炎、肥厚性鼻炎或鼻竇炎而接受手术,将下鼻甲或者中鼻甲作过度的修除,而致鼻腔过度通畅,此时病人常会抱怨,咽喉乾燥或有异物、鼻塞、头晕、睡眠品质差、胸闷和心情沮丧。
这样一种90年代中期才被国外医生提出的疾病(英文名emptynosesyndrome,ENS),其实也引起了一些大陆医生的注意。早在年,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学院耳鼻咽喉科的几位医生,就发表论文指出,医院~年间被诊断为空鼻综合征的患者达14例。这些患者均经历过包括鼻甲切除性手术在内的各种鼻腔手术,其中近半数已经伴有精神压抑症状。
年,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等医院的耳鼻咽喉科医生,也发表论文指出空鼻综合征病因与最常见的鼻黏膜破坏性手术有关,大约20%的患者会在下鼻甲切除后发展成空鼻综合征。并“认为涉及鼻甲黏膜破坏性手术均须禁止,例如激光烧蚀,严重电灼等”,“呼吁耳鼻咽喉科医生应以谨慎的态度来行鼻甲切除术,防止由于鼻甲手术后发生空鼻综合征的后遗症”。而温岭杀医案的凶手连恩青,正是接受了双侧下鼻甲黏膜下部分微创切除术。
年6月,重庆医院耳鼻咽喉科医生也引用国外的最新研究,呼吁“对于任何鼻腔疾患,应首先采用规范的保守疗方式,确实无效的情况下再采取手术治疗,并杜绝任何无限度地扩大鼻腔容积的手术方式”、“广大鼻科医务人员审慎对待鼻甲切除术,切勿过度手术治疗”。
国外的医疗专家Passàli等的研究也表明,具有破坏性的鼻甲手术方式开展越多,投诉的患者也越多。
上述同医院的论文还指出,“很多时候,空鼻症的症状易被医务人员忽视,因为医生无法清楚解释这种宽阔鼻腔的患者岀现这种矛盾的鼻塞的原因”。而且CT检查也是正常的,只会显示患者鼻腔在术后变大。医院的论文则更直接的指出,空鼻症是一种主观性疾病,需要依靠患者对症状的描述才能确定,单靠检查是检查不出来的。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空鼻症患者屡次复查结果均会显示正常,为什么连恩青拍了几十张CT都没有证明自己有病。
遗憾的是,国内少数医生的呼吁波澜不惊,据空鼻症患者反映,他们到处求医问诊时,大多数医生对这个疾病不甚了了,医院有水平的医生可能知道。
已经有一些人在网上问:“为什么耳鼻喉科医生被杀害最多”。答案似乎是明显的:因为等离子等微创消融鼻甲手术的普及,提高了空鼻症的患病率,给医疗纠纷造成隐患。
但这样的寻根溯源,又几乎从未被做过。因为中国的医生对“敏感事件”讳莫如深、三缄其口;因为医疗仲裁机构被认为缺乏中立;因为媒体可能怕惹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