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诊为何仍挥之不去面对误诊,我们还能做

时间:2016-11-1 12:44:20 来源:扁桃体恶性淋巴瘤

  题 记

  一次错误也不犯,是每个医生的愿望。我们只能朝这个方向努力。客观世界的规律决定,这句话只是人类一个美好的愿望。——曾昭耆教授

  误诊是一个古老的医学话题。近半个世纪以来,医学科技迅猛发展,诊疗手段日新月异,但国内外研究显示,与几十年前相比,临床误诊率并没有实质性下降。误诊为何仍挥之不去?面对误诊,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10年间,误诊率并未明显下降

  “误诊疾病、误诊原因及后果、误诊率……”3月底,医院内一栋三层的白色小楼内,《临床误诊误治》杂志编辑部临床误诊疾病数据库的工作人员正在核实录入数据,为误诊病例样本数据库年内公开上线,进行最后冲刺。

  “数据库目前已采集年~年10年的3万多篇标准误诊文献内容,涉及上百万个病例,可检索的单病种达个。从近10年的数据统计分析看,误诊文献年度误诊率基本在27%~31%之间波动,并无明显下降。虽然新的诊断设备不断进入临床,但并未使误诊率出现实质性下降。”主持数据库建设工作的《临床误诊误治》杂志主编陈晓红说。

  早在上世纪80年代,陈晓红就开始   德国学者Kirsch和Schafii 年~年每隔10年随机选取个病例,将尸体解剖病理诊断与临床诊断进行比较。结果让人颇为意外:30年间,虽然新增了同位素、超声、CT、核磁等先进检查手段,内窥镜也从硬铜管改进为柔软的玻璃纤维,临床误诊、漏诊率反而有所上升。研究显示,年、年、年、年误诊率分别为7%、12%、12%、11%。而这30年间,患者使用核磁、超声、CT的比例从零提高到77%,内窥镜使用比例从3%提高到23%。

  “两位德国学者在年发表的这一研究报告,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   ■新技术带来新的误诊因素

  诊断手段与技术日新月异,但几十年间误诊率并没有明显下降,这不免让人感到意外,甚至沮丧。对此,我国医学大家吴阶平曾撰文分析说:“新的诊断手段在提高诊断准确性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误诊因素。”

  “任何一种辅助检查手段,无论其功能多么精确,得出的结果都不可能绝对准确。因为疾病是很复杂的,仪器操作过程中发生的误差、检查项目的适应范围等都会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如果不能正确选择检查项目并正确分析检查结果,就会造成误诊。”陈晓红举例说,细胞学检查被视为重要的诊断依据,但细胞学检查的诊断率也仅有80%,如果加上仪器功能、操作者的技术、试剂、取材方法等干扰因素,误差率将会更高。

  “技术进步可以带来诊断能力的提高,但未必能降低误诊率。技术的合理运用,依赖医生的诊断思维。”医院消化内科吴东副教授说,如果医生不了解需要采用哪种检查手段,同样无法提高诊疗水平。

  医院乳腺癌防治中心主任医师卫燕认为,现代科学技术是进步了,但人类的思维方式、思维深度和高度并没有实质性的进步,现代技术手段提供的信息越多,反而越容易让医生感到迷茫。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王一方教授也提到,医生可利用的技术、设备越多,诊断某一疾病的路径选择越多,人为误差、仪器误差的可能性就越大,误诊的几率也就越高。

  专家指出,随着CT、MRI等可视化技术以及基因检测技术的长足进步,“单因单果”疾病的误诊率在下降;但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高新技术在多因多果、成因复杂的疾病面前依然鞭长莫及,因此,误诊率与过去相比并未下降。

  “我们对疾病与生命本质的认知还存在一定误区,不能认为有了高新技术,误诊率一定会下降。”王一方说。

  “医学不是万能的,不可能改变生老病死的客观规律,仍然有一些不治之症,是医学暂时无法解决的。”曾昭耆坦言,对医学上的点滴进展轻易使用“重大突破”“突出成就”等词,往往会误导公众,以为不论多么复杂的疾病都能药到病除,这会让医生处于非常被动的境地。

  “当前的医药研发体系存在报喜不报忧的现象。”王一方也提到,科学家与医药研发企业为吸引投资与培育潜在消费者,常常把局部的、阶段性的成果当作系统性的突破,隐匿新技术研发过程的不乐观结果,人们在这种技术乐观主义的鼓动下,误认为新的诊疗技术无所不能,老百姓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带来的是高技术、低满意度,高消费、低信任度的后果。

  ■避免误诊,永远在路上

  “误诊误治是临床诊疗工作中的客观存在,永远不会消失。”正如医学前辈姜泗长教授所言,由于医学的复杂性,无论科学技术如何进步,误诊都不可能完全避免。

  现代医学迅速发展,但对于疾病的认识还很有限,新疾病往往要经历逐渐认识的过程。如肺血栓栓塞症是外科患者术后猝死的重要病因,过去医生对该病缺乏了解,很多猝死患者被误诊为冠心病。“现在,随着对肺栓塞的了解深入,误诊就会减少。”吴东说。

  多年不见的疾病卷土重来,医生也可能会“相见不相识”。年,我国宣布消灭梅毒等性病,从此,医学院校大多不再讲述此病,教科书中也砍掉了有关章节。上世纪80年代,梅毒在我国死灰复燃,误诊率高达60%以上,且误诊范围极广,涉及40种皮肤病。

  医学对于一些疾病的本质还不了解,即使同一疾病发生在不同个体上,其表现也是千差万别。医学前辈张孝骞教授就曾形象地说过:“病情就像人的面孔一样,没有两个是相同的。”

  “医生虽然掌握了不少知识,积累了许多经验,但对于每一位新病人,医生只能从零做起。”曾昭耆强调,临床医学的探索性决定了诊断过程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难免会出现判断上的偏差,甚至处理上的失误。

  “虽然误诊是客观存在的,但不能因此纵容一些不该发生的误诊发生。”陈晓红强调说,医生应该尽职尽责作出正确的诊断,杜绝由于责任心不强、粗心大意等原因导致的不可原谅的误诊发生。

  面对无法避免的误诊,医生真的无能为力吗?导致误治的原因的确有很多,既有疾病复杂性、医学局限性等客观原因,也有医生的主观原因。降低误诊率,医生能做些什么?

  ■七成误诊为医生主观原因所致

  美国一项研究发现,74%的误诊是由医生判断或分析错误所致,而因医生知识技能欠缺所致只有4%。

  《临床误诊误治》杂志主编陈晓红等人分析了年~年间1.8万篇误诊文献涉及的15.2万例误诊病例后发现,在误诊的主要原因中,医生的主观原因占了75%。其中,医生经验不足,缺乏对疾病的认识占25.5%;医生问诊及体格检查不细致占17.3%;医生未选择特异性的检查项目占17%;医生过分依赖辅助检查结果占14.7%。在主观原因中,有两项与辅助检查有关,一是迷信辅助检查结果,二是没有准确选择辅助检查项目。

  各种先进的辅助检查手段的运用并没有减少误诊,反而成为导致医生做出错误诊断的主要原因。在从医60多年的医院心内科曾昭耆教授看来,问题还是出在医生身上,“大量高科技成果引入临床,提高了对疾病的诊治能力,但也带来了一些负作用,医生对询问病史、查体的重视程度下降,基本技能弱化,这是临床误诊率不但没有降低,甚至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诊断帮助最大的是病史

  一位医院拍片检查,医生根据影像报告诊断为腰椎结核。老人将情况告知自己的社区医生,这位医生看了片子感觉不像结核,倒像是压缩性骨折。经询问得知,老人3天前摔了一跤后出现腰痛,进一步的检查证实老人的确是压缩性骨折。

  “对诊断最有帮助的是病史。前一位医生就是因为没有详细了解病史,而仅仅根据影像报告,所以做出了错误的诊断。”曾昭耆教授说,询问病史和认真查体是医生一辈子的必修课,绝不能因为有了先进的检查手段就弃之不顾。

  医院消化内科吴东副教授对此也深有同感:“医生诊断疾病与警察侦破案件有相似之处,医生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辅助化验进行临床调查,以便确诊疾病,临床调查的质量高低,对诊断有很大影响,其中尤以病史最为关键。现在很多医生不注重采集患者的病史,要求患者做各种检查,有时在诊断方向上就是错误的。”

  对于询问病史的重要性,我国著名内科学泰斗张孝骞教授曾说:“50%以上的病例能够从病史得出初步诊断或诊断线索,30%的病单纯通过体征可以得到诊断,单纯通过化验检查得到诊断的不过20%。”

  “收集病史绝不是简单地听病人讲述和记录,医生要调动全部感知能力去‘抓病情’。须知,诊断从病人来到你面前就开始了。”曾昭耆教授说,医生甚至要从病人的体型、姿态、面色、语调、表情等诸多方面,筛取有意义的病情资料,进行分析思考。自己曾经在门诊接诊一位因高血压来开药的中年男性,但患者体型矮胖、脖子短、面色紫红、说话带浓重鼻音,很可能也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高血压伴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其治疗方法、预后和并发症与单纯高血压不完全一样。经询问患者妻子得知,患者极易入睡,鼾声很响。其后,经查红细胞总数及血气分析基本证实上述诊断。

  吴东则强调,体格检查同样不容忽视。有些消化道疾病患者会在皮肤上出现症状,比如剧烈腹痛的同时皮肤出现小红点,就可诊断是紫癜。如果忽视体格检查,内镜只能看到肠胃的炎症和出血,还不能确诊。

  ■迷信现代仪器不可取

  一名60岁的男性患者因阻塞性黄疸到医院就诊,此前他曾在北京4家医院做过各种检查,结论为胰头癌。入院时做了肝扫描、B超、CT等多项检查,结论相同。住院期间,患者突发消化道大量出血,医生基于影像诊断结果,认为肿瘤已到晚期不能手术,患者最终死亡。但出人意料的是,病人死后的尸检却没有发现任何肿瘤,死因是完全可以治愈的十二指肠溃疡出血。

  这个病例让曾昭耆教授毕生难忘,并将其总结发表在《中华病理学杂志》上:“高科技是把双刃剑,医生在诊断疾病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它来为诊断疾病服务,但不能盲目迷信、依赖检查结果,用它取代自己的思考。”

  医学前辈陶桓乐教授曾说:“医生要善于应用各种先进仪器设备,但决不能成为它们的奴隶!”吴东在采访中也指出,不少医生过高估计了辅助检查对诊断的价值,突出表现在过度应用辅助检查,认为基本的物理诊断技能已经过时,临床教学甚至也出现了轻视物理诊断的倾向。医学生虽然学习了采集病史和体格检查技巧,但一旦进入临床,受上级医师影响,会忽视甚至丢弃物理诊断学的本领。

  “物理诊断技能不仅不能丢弃,反而应当不断强化。忽视物理诊断不仅不利于提高临床水平,还会浪费医疗资源,影响医疗质量,增加患者负担。”吴东说,疾病诊断需要医患双方形成默契的互动关系。不少疾病在病程初期缺乏典型表现,诊断难度较大,而随着病程进展,疾病的特征性表现逐渐显露,所以医生有时需要随诊几个月甚至是几年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医生需要患者配合,做到长期随访,才能形成完整的疾病记录。

  ■临床思维锤炼至关重要

  曾昭耆指出,在临床医学领域中,先进仪器给诊断治疗疾病提供了很多有利条件,有助于提高医疗水平。与此同时,医生也需不断提高自己获取疾病信息的能力和深入分析思考的能力,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先进的设备对医生才能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

  临床思维需要医生在实践中慢慢总结积累。过于自信、思维偏倚等,都是常见的思维错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医学专业不断细分,致使很多医生知识面狭窄,鉴别诊断只能囿于自己的专业领域,没有能力从整体上把握病情,极易造成误诊。

  “年轻医生过早分到专科里,可能会在专业领域很精通,但也可能犯很低级的错误。”曾昭耆说。

  吴东也认为,年轻医生在进入专科之前,应接受充分的二级学科训练,夯实基本功,拓宽知识面,保证医疗质量。“临床思维的培养也是目前教学中的薄弱环节。目前,我国医学院校中并没有开设培养临床思维的专门课程,相关教材和研究也非常少,不利于医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

  ■让公众客观认识误诊

  “引导公众理解误诊,最好的范例是年的抗击非典之战。”《临床误诊误治》杂志主编陈晓红说,SARS期间,每天新闻都会报道3组数据:多少疑似病例转为确诊病例,多少疑似病例被排除,有多少新的疑似病例。SARS初期,北京市有0多名流行性感冒患者被误诊为SARS,国内的误诊率达到40%~78%,但并没有患者因为医院发生纠纷。“因为当时公众都理解,SARS是新发传染病,医生也不了解。”

  陈晓红说,临床上因误诊而被追究责任的,多是服务态度恶劣、有章不循、造成严重后果的案例。比如,医生图省事,该做的检查不做,导致诊断不及时;把握不准的病例未及时向上级医师请示或请会诊,主观盲目诊断造成误诊等。

  “误诊并不一定等于误治。”陈晓红特别提到,研究显示,超过70%的误诊并不产生不良后果。“在医生已经穷尽思考和可利用的技术手段仍出现误诊时,公众应该以更加宽容的态度对待,否则医学难以发展。”

  “病人越信任,医生发挥得越好;病人越不信任,医生越容易出错。”医院心内科曾昭耆教授说,近年来,医患关系紧张,医务人员顾虑重重,患者的治疗有可能会因此受到影响。

  医院乳腺癌防治中心主任医师卫燕指出,医生在面对患者时,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从大量信息中汲取有价值的内容,加以综合判断,这是一个复杂的思考过程。如果没有良好的执业环境,判断失误的几率就可能增加。

  “患者在医疗过程中要与医生密切配合,共同防范误诊。”陈晓红说,患者要学会准确叙述病史,不能夸大或隐瞒,否则就会干扰医生的正确诊断。另外,临床上许多疑难疾病和新出现的疾病,其最后诊断依赖于病理诊断和尸体解剖。尸检可以提高医生对疾病的认识,为今后减少误诊打下基础,但受传统观念束缚,我国尸检数量十分有限,这使得许多患者生前未能明确诊断的疾病,死后仍是个谜,导致诊断水平迟迟无法提高。

  ■医生需直面“犯过的错”

  前不久,一堂名为“当医生犯错的时候”的公开课在网络上悄然走红。“我觉得在当今的医学文化中,有一部分文化必须开始改变,而这个改变可以从一个医生开始,那就是我。”在这堂18分钟的演讲中,加拿大著名急诊科医生布莱恩·高德曼从讲述自己在诊疗中曾经出现的失误故事开始,号召医生们开始谈论自己犯过的错误。他认为,医学界否定错误的氛围,让医生们无法诉说曾经犯过的错误,以至于无法从中学习与进步。

  而在公众眼中,误诊通常被视为是医生不负责任或技术差,所以医生常常对误诊持有敏感、回避的态度,认为谈误诊有损声誉。

  20年前,刚刚接手《临床误诊误治》杂志编辑工作的陈医院专家约稿时,碰了壁。专家回复说:“医院怎么能写误诊的文章?”

  20年过去了,情况大有改观,但依然有医生认为谈经验比谈教训更光彩。“医生还缺乏对误诊进行反思的意愿,现在也缺乏鼓励医生进行误诊研究的激励机制和社会环境。”陈晓红说。

  著名医学专家裘法祖教授生前就曾多次提到:“我们老一辈的外科医生也应该多讲自己的临床经验,不但要讲成功的,更重要的是讲一些失败的教训,从而使青年外科医生不再犯我们的错误,这才是真正的帮助。”

  已故中国工程院院士姜泗长给很多人讲过一个故事。一位老将军拜托他给孩子作扁桃体切除术,这只是一个小手术,但孩子却大出血不幸身亡。事后得知,这个孩子患有血友病,但术前却没有做血液检查,也没有备血,最终酿成悲剧。在八十寿诞的回忆录中,姜老毫无保留地将自己行医中的失误和从他人失败中汲取的教训娓娓道来,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专家希望能够“多写多说失败与挫折,让后人引以为戒”。

  “我是人类的一员,我也会犯错。我为此感到抱歉,但我会尽力从中学习,并教给他人。”布莱恩·高德曼医生在演讲最后如是说。

  ■大数据帮医生沙里淘金

  急性心肌梗死可误诊为89种疾病,误诊最多的是急性肠胃炎,误诊率达19.46%;其次是脑血管疾病(9.35%)、急性心力衰竭(8.62%),甚至还有牙髓炎。以急性心肌梗死为关键词,在误诊疾病数据库中收录的年~年间2万多篇误诊文献中进行检索,可以获得关于误诊疾病、确诊疾病、确诊手段、误诊原因等信息。

  据了解,我国现有0多种医学期刊,医学文献年均生产数量为35万篇~50万篇,误诊文献年均篇,占年均总医学文献量的1.5%。误诊数据库只选取符合确诊疾病、误诊原因分析、确诊依据、误诊后果描述、误诊率分析等5大标准的标准误诊文献,所有误诊文献中只有50%的高质量文献能够入选。

  “这些数据可为临床医生提供借鉴。”陈晓红说,从这些“教训文献”的统计分析中,单病种可能误诊的疾病范围及比例得以量化,所提供的鉴别诊断依据能够帮助临床医生少走弯路。

  “如果把临床诊断比作爬山,对误诊的研究则如同从背面翻越山岭,都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疾病,提升诊疗水平。”专家指出,通过对误诊文献全数据采集并进行数据分析,就不难看出这些误诊文献中蕴藏着的本质和内在规律。这些规律,是由许多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教训累积得到的。“点点滴滴的经验和教训在集合中碰撞而被激活,成为宝贵的信息资源。”

  据了解,误诊数据库研发团队计划年内推出数据库的App,方便临床医生使用,不断提高诊断的正确率。“误诊知识库以疾病名称为中心,误诊率最高的疾病将不断展现在医生眼前。”陈晓红说。

看看误诊背后的真相

  纪小龙教授是《临床误诊误治》杂志的编委,他亲自动手解剖过多个病例、整理过0多例死亡患者的资料。近年来,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矛盾越来越激化,大众对于医疗差错的现状不了解是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他认为有必要将医疗差错的真相告知大众,还原医疗现状的原貌,因为这才是逐步解决问题、改善现状的根本。

  误诊比你想象的严重

  有些疾病误诊率大于40%

  古今中外,医生在诊治疾病过程发生错误的历史记载及统计资料都已经确凿地告知人们,医疗错误不可避免,在我国古代就有《医林改错》的专著出版。这说明医生误诊和为改正错误所作的努力自古就存在。

  从年至今,国内外对于误诊的研究显示,误诊率都在30%左右。

  比如肿瘤中,鼻咽癌、白血病、恶性淋巴瘤、胰腺癌、结肠癌等恶性肿瘤的平均误诊率在40%以上;结核病中,肝结核、胃结核、肠系膜淋巴结核、中耳结核、咽结核等肺外结核的平均误诊率也在40%以上;传染病中,流行性出血热、伤寒、副伤寒、钩虫病、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的平均误诊率在30%以上;器官异位中,甲状腺异位、子宫内膜异位等的平均误诊率在60%以上。

  在年美国《病人安全与医疗质量》杂志(Patientsafetyqualityhealthcare)上的分析中,估计全美每年死于医疗事故的人数为21万~44万,成为美国人第三大死因,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可见问题之严重。

  医院每年每月都有医疗数据的统计,对于误诊率从来都是在5%以内的,这是不符合实际并且会误导大众的。人医院看病不能出错,即使出错也是极个别的事。当然,不管符合率的百分数是高还是低,对于每个具体的病人来说只有对与错,也就是%与0%。谁遇到出错谁就是%误诊。

  误诊带来的后果

  误诊一旦发生,其后果多种多样,对被误诊的患者个人及其家庭、医院以及社会3个方面都将带来负面影响。但从误诊直接作用于患者本人看,误诊也有3个不同的结局:

  1.虽然误诊,但并没有在错误诊断的指导下实施任何措施,没有给患者造成任何不良后果(精神和肉体的痛苦、缩短生命、死亡等),这种误诊也就被忽略了。

  2.由于误诊,接下来的治疗也就是错误的,给患者造成了不良后果(精神和肉体的痛苦、缩短生命、死亡等),但没有被人发现,误诊被自然淹没了。

  3.误诊导致误治,给患者造成了不良后果(精神和肉体的痛苦、缩短生命、残废、死亡等),并且被发现,引起了纠纷和更激烈的矛盾冲突。

  为什么会发生误诊

  原因1:人体的复杂性

  人食五谷杂粮、经衣食住行、沐风霜雪雨、行七情六欲、历生老病死,这些都是自然现象,属于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尽管医学飞速发展,但人对机体的奥妙和疾病的本质认识还远远没有达到“自由王国”的水平,医生能治的疾病很有限,可以说针对大部分疾病,还只是对症处理。也可以说,医生面对这大量无法医治的疾病,只能是望病兴叹。

  疾病经历了一个由隐匿到明确,由不典型到典型,由一般到特殊,由常见到罕见,由未知到已知的过程。还有许多疾病在其发生、发展自始至终都比较隐匿、不典型,而使诊断难以明确,使治疗方案难以确立。

  原因2:医学的实践性

  医学是一门经验科学,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任何名医都是从经历不断总结失误经验中成长起来的。有经验的医生都必须经历从年轻医生一步步走过来,靠一例例积累得来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经历各种失误,医学的发展、医术水平的提高也是这样。其实在实际医疗过程中,由于大量的医疗失误的教训,让医院建立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和防范措施,例如三级检诊制度、三查七对制度等,绝大多数失误都被改正或消灭在萌芽中,并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医学院一位本科生的学时5年,也就是刚刚具备了行医的基础知识,即使是硕士或博士毕业,也还需要在临床上历练5~10年。要经历足够的临床实践,亲自诊治一定数量的病例,处理各种不同的病情变化,才能成长为一位成熟的医生。其实,误诊误治是客观存在的,是谁都不可避免的。正面的经验和反面的教训对于医学科学的发展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勇于暴露临床失误,把发生的误诊误治报道出来,可以教育自己,更重要的是可使更多的人获益。

  原因3:疾病的个体性

  许多疾病的本质远未弄清,同一疾病在不同个体的内表现也千差万别,如果要求医生每次都能正确地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是不客观的。疾病在不同的病人体内,其发生、发展、变化目前还无法准确预测,连自然现象,如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目前预测尚且困难,更不用说发生在如此复杂和高度有机的人体体内的疾病了。所以,医生尚不能完全控制病人体内的疾病演变过程。

  医学发展到今天,医生能治愈的疾病屈指可数,大多数还只能对症处理,治病救人只是理想和目标。故常言道,医生治病不治命。

  我国著名医学家张孝骞有一句名言:疾病就像人的脸,没有哪两张是完全相同的。病人的性别、年龄、出生地、成长阅历、文化层次、个人修养、社会环境、心理素质等均不相同,疾病展示、自我表达、个体耐受、对治疗方法的接纳、药物的敏感性等也均不相同。用“千差万别,瞬息万变”来形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是不过分的。

  医生自古就是令人崇敬的职业,然而从扁鹊、华佗至今天的名医都会犯错误,天下没有不失误的神医。

  由于疾病的个体性,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病人身上表现的症状与体征可不同,因此,每诊治一个具体的病例都是一次从零开始的调查研究、分析判断、总结预测的过程,每位病人得的都是“新”疾病。对前一例来说是成功的诊治经验,对后一例很可能就成为失误和教训。因此,医生每天工作都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稍有不慎,就将造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后果。

  应该如何看待误诊

  美国医学研究所在10多年前对于医疗错误的统计分析提交了一个报告,题目叫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建设一个更安全的医疗体系”(ToErrisHuman:BuildingaSaferHealthSystem)。此报告的主导思想为是人就会犯错误,犯错是人的天性。唯一的出路是改变思维,医患之间不要互相指责埋怨,而要扎扎实实建立一个“做对事容易、做错事很难”的工作流程和安全理念,这才是根本的解决之策。

  1.对政府、媒体而言,需要把误诊的真相告知大众,把医疗行为透明公开,让科学和知识开启医疗本该行走的路径,而不是人为地掩盖、扭曲。

  2.对医院里的医生和护士来说,要坚守“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故医疗的错误一次也不能有”的信条。修理机器修错了,可以拆开重修;给人看病作诊断,不能说诊断错了重新再来。开车走错路,可以退回来重走;给人用药,不能等错了后重新用药。每一次出错都要找出原因,制定更严格、科学、可行的不会再犯错的规范。

  3.对于大众来说,需要了解一些自己身体的基本常识,一旦有了毛病,知道该如何对待和就医,一旦涉及诊断、治疗的决策决断,在目前医学无法避免出错的前提下,唯一可行的是要听听“第二个意见”(TheSecondopinion),就是通常说的会诊,以尽可能避免“只是一位医生作出的判断”所带来的失误。

  总之,对社会来说,应把误诊真相公布于众;对医生来说,要增加难得的宝贵经验,尽可能避免失误;对患者来说,应多一分警惕和提醒,不要让悲剧在自己身上发生。

  作为医生,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不犯错误。我自己45年的从医经历就清楚地说明,小医生出小错,大医生出大错。人们常说:“名医都是从死人堆里站起来的”。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误诊,同时要把误诊的真实面目公之于众。

  很多疾病的奥秘并未破解

  ■对于遨游太空、潜入海底,人类可以大有作为。但对于人体本身,至今还有数不清的奥秘没有破解。因为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自身,正常人体是不可以任意取材、尝试做各种试验来验证科学想法的。

  当下人们往往被夸大的科技进步、医学进展、医疗成就等宣传所迷惑,以为人都可以遨游太空、潜入海底、完成试管婴儿、实现转基因生物等,小小的身体毛病还弄不清楚?现实的情况是,对于人体,至今还有数不清的奥秘没有破解。

  医学作为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征,即其研究对象是人类自身,人体是不可以随意拆卸、随心取材,或做各种试验的。生命是神圣的,是至高无上的,医学正是为了维护这一权利,才成为发展最为缓慢的一种自然科学。

  人们现在往往被现代医学发展的一些过度宣传而弄得眼花缭乱,如X线机、B超、CT、核磁(MRI)、派特(PET)等,横切面、冠、矢状切面,可以将人体内部组织、结构分层显像而发现各部位微小的肿瘤;光学显微镜、暗视野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等可以观察到细胞、分子结构;各种生理、生化、免疫实验室检查可以随时监控人体水电解质情况,血液、细胞内外液、体液、免疫系统等瞬间的变化;染色体、基因工程又将人体研究推上一个新的制高点;心电、血压、脉搏、血气的实时、瞬时监控,避免了医生凭经验下药的盲目性;呼吸机、起搏器、冠脉搭桥、安放支架、脏器移植等先进的治疗手段,挽救了无数垂危的生命;产前诊断、基因探针能够科学地预测人体内潜在的某些疾病,为早期防治铺垫了道路。但这一切,并没有根本改变医学的面貌,医学的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免疫学的发展。疫苗接种最早出现在中国,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又由土耳其驻波斯大使的夫人传到西方,后来法国人发明了疫苗,解决了传染病问题。

  2.抗生素的出现。疾病的一大类是细菌感染,用抗生素可以解决。过去认为是不治之症的肺结核,现在已经可以用链霉素治愈了。

  3.外科手术。如阑尾炎、宫外孕、脑出血等经过手术治疗,可以挽救生命,从而得以恢复健康。

  但是,细想起来,医学还在面对数不清的疾病,如在病毒性疾病(如肝炎、艾滋病、SARS)、癌症、代谢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衰老等问题面前仍然束手无策,对这些疾病的认识还远远没有入门级别。

  肿瘤是误诊“重灾区”

  在日常误诊中后果严重的主要是判断肿瘤的良性与恶性的错误。肿瘤的误诊可分为两类:

  将良性肿瘤诊断为恶性肿瘤。此时,临床按恶性肿瘤处理,其结果是:

  1.手术切除了重要器官,造成终身残疾甚至死亡,如截肢、眼球摘除、喉切除、肛门切除、生殖器切除、肺切除、肾切除、肝切除等。

  2.不能手术者采用化疗、放疗等,这些治疗给病人带来的毒副作用是剧烈的和长期的,对人体正常组织、器官的损害是严重的,如胃肠反应、脱发、骨髓抑制等。这些治疗本身也可以致癌。

  3.经济损失,更有甚者可致倾家荡产。

  4.精神负担,不仅是病人本身,病人的亲属以及朋友也被累及。

  5.混淆了临床对一些肿瘤治疗的认识,出现×××癌被治愈、×××癌存活××年等临床报道。

  另一种将恶性肿瘤诊断为良性肿瘤。此时,临床按良性肿瘤处理后,使病人失去了宝贵的治疗时机,其结果是:

  1.把本来可治者延误成不可治者,因为早期癌的治愈率可达90%以上。

  2.缩短了中晚期癌症病人的生命。

  无论是哪一种误诊,病人一旦获知,便会引发一场医疗纠纷,病人、医生、医院、单位等都深陷其中,不得安宁。病人痛苦,大家受损。

  易混淆的良恶性病变

  

  良性病变恶性病变

  

  

  消化系统

  反流性食管炎→贲门癌

  病毒性食管炎→鳞状细胞癌

  

  

  

  头颈及呼吸系统

  鼻腔、鼻窦的炎症→T细胞淋巴瘤

  乳头状涎腺瘤→乳头状囊腺癌

  

  

  泌尿系统

  肾囊肿→肾囊性透明细胞癌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肾细胞癌

  

  

  男性生殖系统

  前列腺增生→分化良好的前列腺癌

  萎缩的前列腺→前列腺癌

  

  

  女性生殖系统

  宫颈HPV感染→宫颈原位癌

  宫颈慢性淋巴组织增生→淋巴瘤

  宫颈微小腺体增生→透明细胞癌

  胎盘部位超常反应→绒癌

  

  

  乳腺

  肉芽肿性乳腺炎→乳腺癌

  

  

  淋巴造血系统

  坏死性淋巴结炎→恶性淋巴瘤

  

  

  骨及软骨组织

  骨痂→骨肉瘤

  骨化性肌炎→骨肉瘤

  内生性软骨瘤→软骨肉瘤

  低毒感染→淋巴瘤或浆细胞瘤

  经典案例

  案例1

  我刚当医生不久,遇见一位外地转院来北京的年轻女性由于拉肚子两个多月的疑难病例,没有弄清楚是什么病,医院也没弄清病因就死亡了。当我做完尸体解剖后才发现,原来就是个阿米巴痢疾。想想很可惜,如果早点儿诊断,吃点药就可以治愈。

  案例2

  去年秋天遇到一位中年妇女全身淋巴结肿大,颈部有几个大枣一样连在一起的凸出物,一看就像恶性肿瘤。外科切下来做病理切片,看了切片后我的诊断是恶性淋巴瘤。随后病人住院治疗。但在化疗前的检查中发现,病人患有梅毒。我再重新看病理切片,发现病人若患有梅毒,淋巴结也可以出现类似淋巴瘤的改变。这就提示病人不是恶性淋巴瘤,而是梅毒引起的淋巴结病变。

  案例3

  10多年前,一位平素非常健康、工作出色的知名人士医院的病房,能做的所有检查(包括基因、核磁共振等)都没有发现异常情况。请权威专家会诊,诊断为病毒性脑炎,给予适当的激素治疗后患者症状都消失了,然后出院、正常上班工作。两周后,他又发烧头痛,再次住院,各种检查仍然没有异常发现。专家会诊认为,上次诊断为病毒性脑炎经激素治疗痊愈出院,说明诊断是正确的。这次又出现相同的症状,说明病毒性脑炎没有治疗彻底,于是继续给予激素治疗。可是这次给予激素治疗一直没有效果,患者继续头痛发烧。请更多的专家会诊,认为用的激素量不够,所以没有效果。于是加大激素用量,结果仍无济于事,患者几天后死亡。当我打开他的胸腔腹腔和颅脑时,看到的是密密麻麻芝麻粒样的病变,进一步证实是粟粒性结核。这医院、知名人士身上的典型的误诊误治导致死亡的事件,要知道结核病是禁忌用激素的。









































北京白癜风医院
北京专业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ooiwm.com/jbwh/1067.html
热点排行
专家揭秘:扁桃体炎癌

扁桃体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咽喉部炎症,尤其是到了秋冬季节天气比较干燥,更是……【查看详情】

精彩推荐
专家揭秘:扁桃体炎癌

扁桃体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咽喉部炎症,尤其是到了秋冬季节天气比……【查看详情】

相关导读
专家揭秘:扁桃体炎癌

扁桃体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咽喉部炎症,尤其是到了秋冬季节天气比……【查看详情】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