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女性,根据传统观念的走向,在一定的年龄不可避免的会成为一个妈妈,邬伊森也不例外。因为是妈妈,会更敏锐的觉察到妈妈们的感受。比如说希望更不明显的疤痕,更少的治疗、更快的恢复。
近几年,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小患者增多,面临的问题比唇腭裂修复更大。一方面要治疗疾病,另一方面要权衡治疗策略,怎样减少对孩子长大之后的影响。
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挑战。
邬伊森一直强调,儿童不是“小大人”,肿瘤特点并非成人的缩小版。比如,儿童肿瘤的疾病谱与成人不同,成人肿瘤是后天性为主,鳞癌占比高(90%),而儿童肿瘤是先天性为主,组织来源多样,上皮源性、间叶源性、神经源性、淋巴造血来源,淋巴瘤是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肿瘤(27%)。因此,儿童肿瘤的种类,以及同种肿瘤之间不同的亚型,变化众多,即使临床上看起来表现一样的肿瘤,在病理之下截然不同,这就代表了后续的治疗方法也不一样。随着免疫及分子技术的发展,病理诊断越来越细分,新的肿瘤以及新的分类也不断在更新,比如纤维组织细胞性肿瘤是新增加的一大类肿瘤。
肿瘤性质也不再是绝对的良性、恶性表现——
某些良性病变的组织形态酷似恶性,易误诊为肉瘤;
有的恶性肿瘤由于细胞分化较好,异型性不明显,也极易误为良性;
还有一些中间型肿瘤,介于良性与恶性中间,看似温和,无痛,却有局部侵袭性,并且生长迅速,一般不会引起疼痛和不适(除非侵犯神经),常常早期被忽视;
有一些反应性病变,有活跃的核分裂像,然而它们不但是良性的,而且还常是非肿瘤性的,如术后梭形细胞结节,因此核分裂本身不能被依靠作为肿瘤或恶性度的标准。
因此,当这些小患者来到邬伊森的门诊的时候,常常要思前想后,做足够检查以及详细的治疗计划。有的家长想的比较简单,说:医生,你切掉不就好了吗?但是,要怎么切,这是一个问题。
众所周知,肿瘤切除治疗原则是充分的切除和足够的安全边界。然而,位于头颈部的肿瘤比其他部位的病变更难处理,因为必须牺牲正常结构,否则不可能彻底切除。成人恶性肿瘤进行充分切除后,再加上根治性颈清扫,还可补充放疗和化疗。
但是,儿童患者,还是要考虑患儿的面容和生长发育特点,切除要非常的慎重;
另外,中间型的肿瘤,不可能做到完全切除,复发率高,这就面临是否还需要二次手术的评估;
最后,放疗和化疗用于儿童也非常困难,因为会造成容貌和功能的损害,造成发育延迟和畸形风险。
做,和不做,都很难抉择。
因此,目前国内外儿童口腔颌面肿瘤的研究尚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仍然处于“谁都不重视”的困境。
做到尽早诊断、尽早治疗、以最少最不明显的外科切口,减少对小患者的心理负担;
即使目前技术尚无法根治,也不轻易冒进;
做到定期复诊评估、定期随访、全程管理,以求在最合适的时机做最正确的治疗。
这就是一个医生妈妈的抉择和考量。
下面这个小宝,你看出来她做过腮腺区的手术吗?猜猜切口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