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lymphoma)起源于淋巴结和淋巴组织,其发生大多与免疫应答过程中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的某种免疫细胞恶变有关,是免疫系统的恶性肿瘤。按组织病理学改变淋巴瘤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lymphoma,HL)及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lymphoma,NHL)两大类。我国经标化后淋巴瘤的总发病率男性为1.39/10万,女性为0.84/10万,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发病率明显低于欧美各国及日本。本病好发于20~40岁,城市发病率高于农村。我国淋巴瘤的死亡率为1.5/10万人口,居恶性肿瘤第11~13位,在本病两大类型中,HL仅占所有淋巴瘤的8%~11%。
中医认为本病主要是由先天禀赋不足,内伤七情,饮食失调,脏腑亏虚,邪毒内侵所引起的痰毒凝结而致。
1.寒痰凝滞寒性凝滞收引,与湿相结可为痰。寒邪侵肺,肺失宣降,津液输布失调,水湿停聚而为痰;脾胃素虚,食少饮多,恣食生冷,均可阻遏阳气,虚寒内生,中焦失运,水湿内停,聚湿成痰;或肾阳素虚,温化无权,气不化水,水湿停蕴成痰。
2.气郁痰结因忧思恼怒,情志不舒而致肝气郁结,郁久化热,热灼津液成痰;肝气不疏,气滞血瘀,血行不畅,脉络瘀阻,痰瘀互结,形成痰核。
3.肝肾阴虚因先天不足或久病及肾,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致肝阴虚,肝肾阴亏,则虚火内动,灼津为痰,痰火相结而成“恶核”,若与邪毒胶结则为“失荣”“石疽”。
总之,本病为本虚标实证,变化多端,涉及脏腑主要为肺、肝、脾、肾。脏腑亏损、气血两虚、阳气不足及气机郁滞、痰毒凝结是最基本的发病机制。
目前淋巴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仍为以化疗为主的放化疗结合的综合治疗,对缩小肿大的淋巴结、杀灭肿瘤细胞效果显著。但因部分患者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等原因而导致治疗失败,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疗中的作用将有助于增加疗效,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同时要根据本病的不同病期,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如Ⅰ、Ⅱ期淋巴瘤,西医用手术、放疗结合化疗,中医治以祛邪为主,佐以扶正。Ⅲ、Ⅳ期淋巴瘤,西医以化疗为主,中医治以扶正为主,兼顾祛邪。本病的中医治疗以化痰、软坚、散结为基本原则,随不同症状、不同病期而施治。由于淋巴瘤病情顽固,难以速愈,故治疗过程中扶正培本是很重要的
最低0.27元/天订阅作者,解锁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