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传染性单核细

时间:2017-6-12 15:14:23 来源:扁桃体恶性淋巴瘤

假设A=发热;B=咽痛;C=淋巴结肿大。

那么A+B+C=?

非标准答案1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淋巴结炎

非标准答案2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非标准答案3鼻咽部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

非标准答案4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非标准答案5......

其实对于如上问题,小编也很是困惑。最近各种细菌、病毒又开始蠢蠢欲动了,前些天小编收了个3岁半的小盆友,入院时考虑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淋巴结炎,完善检查后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因此,特搜罗了一些素材,给大伙儿做做复习。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mononucleosis,IM)为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感染所致的急性淋巴细胞增生性传染病。EBV在婴幼儿时期多为隐性感染,在学龄儿童和青少年则表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其临床三联征为发热、咽峡炎和淋巴结肿大。

病原学

EBV属疱疹病毒群。年由Epstein、Barr等从非洲恶性淋巴瘤的细胞培养中首先发现。病毒呈球形,直径约nm,衣壳表面附有脂蛋白包膜,核心为双股DNA。

EBV有五种抗原成分,即病毒衣壳抗原(VcA)、膜抗原(MA)、早期抗原(EA)、补体结合抗原(可溶性抗原S)和核抗原(EBNA)。各种抗原均能产生相应的抗体。

传播途径

多经口鼻密切接触传播,也可经唾液、飞沫及输血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但儿童及青少年患者更多见。6岁以下幼儿患本病时多表现为隐性或轻型发病。15岁以上感染则多呈典型发病。病后可获持久免疫,二次发病不常见。 

症状和体征

(1)发热:多在38~40℃之间。热型不定。热程自数日至数周、数月不等。幼儿可不明显。

(2)淋巴结肿大:任何淋巴结均可受累,颈部淋巴结最常见。质地中等硬,分散,无明显压痛,不化脓、双侧不对称等为其特点。消退需数周至数月。

(3)咽峡炎:大多数病例可见咽部充血,少数患者咽部有溃疡及伪膜形成,可见出血点。部分病例合并链球菌感染。

(4)肝脾大:仅10%患者出现肝肿大,肝功能异常者则可达2/3。少数患者可出现黄疸,但转为慢性和出现肝功能衰竭少见。50%以上患者有轻度脾肿大,偶可发生脾破裂。检查时应轻按以防脾破裂。

(5)皮疹:约10%左右的病例在病程1~2周出现多形性皮疹,为淡红色斑丘疹,亦可有麻疹样、猩红热样、荨麻疹样皮疹,多见于躯干部,一周内隐退,无脱屑。

(6)可表现为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及周围神经根炎等。见于少数严重的病例。

诊断标准

西方国家应用较多的是年Hoagland’s提出的标准:

(1)临床三联征:发热、咽峡炎、淋巴结病;

(2)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0.50和异型淋巴细胞比例≥0.10;

(3)血清嗜异凝集抗体阳性。

上述标准的适应人群是10~30岁的IM病例。

而我国IM发病的高峰年龄在学龄前期和学龄期。为适应我国国情,医院谢正德提出了如下诊断标准:

(1)下列临床症状中的3项:发热、咽峡炎、颈淋巴结大、肝大、脾大;

(2)原发性EBV感染的血清学证据,满足下列2条中任一项:①抗EBV—CA—IgM和抗EBV—CA—IgG如抗体阳性,且抗EBV-NA-IgG阴性;②抗EBV-CA-IgM阴性,但抗EBV—CA—IgG抗体阳性,且为低亲合力抗体。

同时满足以上2条者诊断为EBV—IM。

鉴别诊断

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酷似本病,该病肝、脾肿大是由于病毒对靶器官细胞的作用所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则与淋巴细胞增殖有关。巨细胞病毒病中咽痛和颈淋巴结肿大较少见,血清中无嗜异性凝集素及EB病毒抗体,确诊有赖于病毒分离及特异性抗体测定。

本病也需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相鉴别,骨髓细胞学检查有确诊价值。

儿童中本病尚需与急性感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鉴别,后者多见于幼儿,大多有上呼吸道症状,淋巴结肿大少见,无脾肿大;白细胞总数增多,主要为成熟淋巴细胞,异常血象可维持4~5周;嗜异性凝集试验阴性,血清中无EB病毒抗体出现。

此外,本病尚应与甲型病毒性肝炎和链球菌所致的渗出性扁桃体炎鉴别。 

治疗

本病多数预后良好,以对症治疗为主。

(1)休息:急性期应注意休息,如肝功能损害明显应卧床休息,并按病毒性肝炎治疗。

(2)疾病早期可考虑使用抗病毒药物:①阿昔洛韦、更昔洛韦、泛昔洛韦。此类药物通过抑制病毒多聚酶,终止DNA链的延伸。②干扰素在细胞表面与特殊的受体结合,诱导细胞产生一种抗病毒蛋白,选择性地阻断宿主细胞mRNA的传递和蛋白合成,使病毒不能复制。

(3)抗生素:如合并细菌感染,可使用敏感抗生素,但忌用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以免引起皮疹,加重病情。

(4)肾上腺糖皮质激素:重症患者发生咽喉严重病变或水肿者,有神经系统并发症及心肌炎、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并发症时,短疗程应用糖皮质激素可明显减轻症状。

预防脾破裂:避免任何可能挤压或撞击脾脏的动作。①限制或避免运动。因为IM脾脏的病理改变恢复很慢,所以,IM患儿尤其青少年应在症状改善2—3个月甚至6个月才能进行剧烈运动。②进行腹部体格检查时动作要轻柔。③注意处理便秘。④IM患儿应尽量少用阿司匹林降温,因其能诱发脾破裂及血小板减少。

参考文献

[1]王群,谢正德.儿童EB病毒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5(10):-.

[2]谢正德.儿童EB病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征及诊断标准[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2(22):-.

赞赏

长按







































如何防止白癜风的复发
北京中科医院好不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ooiwm.com/jbwh/7394.html
热点排行
专家揭秘:扁桃体炎癌

扁桃体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咽喉部炎症,尤其是到了秋冬季节天气比较干燥,更是……【查看详情】

精彩推荐
专家揭秘:扁桃体炎癌

扁桃体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咽喉部炎症,尤其是到了秋冬季节天气比……【查看详情】

相关导读
专家揭秘:扁桃体炎癌

扁桃体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咽喉部炎症,尤其是到了秋冬季节天气比……【查看详情】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