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以下简称:传单)是由EB病毒所致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主要侵犯儿童和青少年,临床上以发烧,咽痛,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等为特征。由于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免疫应答不完善,典型病例极少,表现的多样化,给诊治带来一定的困难。在近期的查房中,有些门诊医生诊断的“化脓性扁桃体炎”(简称化扁),治疗效果并不理想,通过详细查体,针对性的实验室检查,修正诊断,实施传单的临床路径,通过治疗,患者痊愈出院。
秋冬季多发,多呈散发性。病后可获得较稳固的免疫力,再发病者极少。EB病毒大量存在于病毒携带者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唾液腺及唾液中,并可间歇性地从这些病毒携带者和患者的口咽部排出病毒,儿童可以通过与无症状携带者或患者密切接触,通过口-口传播途径(年轻恋人间也称接吻病)。也可以通过输血传播获得病毒。典型的临床感染表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6岁以下患病大多表现为隐性或轻型感染。而幼儿免疫力低,当父母对孩子口对口亲吻、或老人将咀嚼过的食物喂给孩子,都会将病毒传染给孩子。
(1)反复发热一周以上。
(2)咽喉痛、扁桃体炎(红肿,Ⅱ度以上,附以脓苔或脓性分泌物)。
(3)颈部淋巴结肿大(1cm以上)。
(4)肝脏肿大(4岁以下:2cm以上;4岁以上:可触及)。
(5)脾脏肿大(可触及)。
(6)多型性皮疹。
以发热、咽峡炎、肝脾淋巴结肿大三联征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但是眼睑浮肿、鼻塞、打鼾可作为新列出三联症,多于病初2-3天出现,1-2周逐渐消失。经典文献尚未列为IM的临床表现,其发病机理与咽部淋巴组织肿胀,淋巴回流受阻有关,眼睑浮肿并非肾脏损害所导致。并发症发生率高,尤以肝脏损害多见,其次是呼吸系统的并发症。肝功能变化主要以ALT、AST、LDH升高最常见,其中ALT、AST升高以轻中度为主,但病例恢复较快,预后良好。虽然LDH变化对于IM缺乏特异性,但有可能作为判断组织细胞破坏程度及病情严重性的指标之一。部分IM患儿并发有不同程度的心肌或肾功能损害。
(1)5岁以上白细胞分类淋巴细胞占50%以上或淋巴细胞总数高于5.0×/L。
(2)异形淋巴细胞达10%以上或总数高于1.0×/L。
(3)EB病毒抗体或EB病毒DNA检查阳性,提示病毒血症。
(4)血清嗜异性凝集试验(HAT)阳性。
(5)EBV特异性抗体检测VCA-IgM,EA-IgG阳性具有诊断价值。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仔细查体,动态观察,综合分析,回顾性诊断,诊断一般不难。
需要与巨细胞病毒,腺病毒,肺炎支原体,甲肝病毒,风疹病毒等感染所致的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增多相鉴别。
①传单扁桃体上的分泌物多呈膜性,而化扁多呈点状分布。
②两者都可有淋巴结肿大;而传单多有肝脾肿大,化扁少见。
临床上无特效治疗方法,以对症治疗为主。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加强护理,保护腹部,防止脾外伤。
2.抗病毒治疗:可用阿昔洛韦及伐昔洛韦等药物,其确切疗效尚存争议。首选更昔洛韦5mg/Kg/d,静脉滴注,每日2次,疗程7-10天,之后5mg/Kg/d,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7-10天。
3.α干扰素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4.IVIG可改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早期使用效果较好。
5.对症治疗:退热止痛、止咳、保肝等措施。
6.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半合成的青霉素被列为禁用。
除了传单以外,某些恶性疾病,包括鼻咽癌,何杰金氏淋巴瘤等也与EB病毒感染有关。目前正研制的EB病毒疫苗,期望达到免疫预防的目的。
胃肠道出血、心包炎、溶血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血小板减少症、继发感染、脾破裂等,也可出现急性脑膜炎、神经根炎、脑干脑炎等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有部分患者可并发其它病原体感染,特别是CMV感染比例较高。
系自限性疾病,大多预后良好,病程2-4周。少数恢复缓慢,可达数周至数月。病死率为1-2%,多由严重并发症所致。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