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会传染吗?在19世纪以前,人们普遍认为肿瘤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和微生物无关。直至年,科学家才发现鸡白血病可以由不含细胞的滤液中的一种因子引起,这种滤过性因子就是病毒,从而将病毒与肿瘤联系起来。目前,比较认同,会致癌的三种病毒分别有:人乳头瘤病毒(HPV)、EB病毒、乙肝病毒。目前尚无确切数据显示癌症可以传染,但是与癌症相关的病毒却是可以传染的。
HPV
HPV病毒是人类乳头瘤病毒的缩写,是一种乳多空病毒科的乳头瘤空泡病毒A属,是球形DNA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主要类型为HPV1、2、6、11、16、18、31、33及35型等,HPV16和18型长期感染可能与女性宫颈癌有关。
该病毒主要感染区域有人类表皮和粘膜鳞状上皮,至今已分离出多种,该病毒只侵犯人类,对其它动物无致病性。
⑴皮肤低危型:包括HPV-1、2、3、4、7、10、12、15等与寻常疣、扁平疣、跖疣等相关;
⑵皮肤高危型:包括HPV-5、8、14、17、20、36、38与疣状表皮发育不良有关,其他还与可能HPV感染有关的恶性肿瘤包括:外阴癌、阴茎癌、肛门癌、前列腺癌、膀胱癌;
⑶黏膜低危型:如HPV-6、11、13、32、34、40、42、43、44、53、54等与感染生殖器、肛门、口咽部、食道黏膜;
⑷黏膜高危型:HPV-16、18、30、31、33、35、39与宫颈癌、直肠癌、口腔癌、扁桃体癌等。
诺贝尔奖得主哈拉尔德·楚尔·豪森证实:
高危型HPV(papillomavirus人乳头状瘤病毒)持续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几乎所有的宫颈癌都是由HPV引起,其中大部分的病例可以归咎于两种亚型的HPV(HPV-16和HPV-18)。HPV这两个亚型有点独特,会引起生殖器疣,且可在约70%的宫颈癌患者中找到。
此外还有十多种亚型的HPV病毒可以导致宫颈癌,其中包括导致宫颈癌的第三大病毒亚型HPV-45和第四大病毒亚型HPV-31。
许多基础病毒学和流行病学研究组的成果都指向一个结论,HPV感染是好几种癌症的原因,与宫颈癌有关的一系列HPV亚型中,尤其是HPV-16,会引起其他部位的癌症,如肛门、外阴部、阴道、阴茎、口咽部,有些癌种在男性中更为普遍,近25年来还翻了3倍。
预防
HPV疫苗可以预防由HPV感染引起的宫颈癌,还可以预防外阴癌、阴道癌、肛门癌等癌症。
目前市面上的HPV疫苗有二价、四价、九价三种,「价」数越高,可预防的病毒范围也越广。
如果有条件的话,当然是优先接种九价HPV疫苗。但也不要觉得二价和四价不好,二价和四价疫苗能够防控84.5%宫颈癌风险,也是相当有效的。
同时,越早接种效果越好。女性在首次性生活之前接种HPV疫苗性价比最高。但即使有过性生活,照样可以接种疫苗。
但我国内地不推荐孕妇和哺乳期女性接种HPV疫苗,这部分女性建议缓一缓,等胎儿出生和断奶后再接种也不迟。
乙肝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是引起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的病原体,属嗜肝DNA病毒科,该科病毒包含正嗜肝DNA病毒属和禽嗜肝DNA病毒属两个属,引起人体感染的是正嗜肝DNA病毒属。HBV感染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随着基因工程疫苗的生产和投入,乙肝疫苗的普及率逐年上升,感染率呈下降趋势。
乙肝病毒是导致肝癌中的重要凶手,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流行病学专家早已发现,凡乙型肝炎流行的地区大多肝癌也高发。
大部分肝癌患者是由感染乙肝病毒,患上慢性乙肝,进一步发展到肝硬化,最终罹患肝癌,形成“肝炎-肝硬化-肝癌”三步曲。三步曲听起来很恐怖,但并非所有乙肝都必然演变成肝癌。
因地区、种族等因素不同数据略有不同,总的说来,有10%~30%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过至少5-10年发展为肝硬化,肝硬化中又有5-10%经过至少5-10年转变成肝癌,也有部分患者是肝硬化和肝癌同步发生的。
乙肝的传播途径:
(1)血液、血液制品等传播:HBV在血液中大量存在,极少量含有病毒的血液或血制品进入人体即可导致感染,除输血外,血液透析、器官移植等均可传播。 (2)母婴垂直传播:主要是指宫内感染、围生期传播以及分娩后传播,携带有HBV的母亲可以通过血流感染胎儿。 (3)密切接触传播:目前已证实涎液、汗液、阴道分泌物、精液、乳汁等体液中均含有乙肝病毒,密切的生活接触,尤其是性接触传播是常见传播方式。 (4)医源性传播:在医疗或预防工作中,由于未能严格按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而人为地造成病毒传播,包括使用受污染或消毒不严的针管、针头、采血器等。
预防
在临床上,70%以上乙肝患者通过治疗能达到治愈标准,使病情得到改善或使病情进展的速度减慢,但乙肝被彻底治愈的几率比较小。乙肝的治疗目的不是各种病毒标志物阴转,而是阻止肝炎向慢性化及纤维化发展,至今尚无一种药物能根治乙肝病毒。
若能预防肝炎,必定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肝癌的发病率。目前乙肝疫苗已经普遍应用,并已被国家列为儿童计划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建议40岁以上普通人群每年做一次两对半和肝功能检查,必要情况下可注射乙肝疫苗。患有乙肝或丙肝的肝癌高危人群,每半年通过甲胎蛋白(AFP)检测或B超排查癌变。已经诊断出有肝硬化的患者,每半年做一次AFP检测或B超排查,早发现早治疗。
EB病毒
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是疱疹病毒科嗜淋巴细胞病毒属的成员,基因组为DNA。EB病毒具有在体内外专一性地感染人类及某些灵长类B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人是EB病毒感染的宿主。无症状感染多发生在幼儿,3~5岁幼儿90%以上曾感染EB病毒,90%以上的成人都有病毒抗体。
EB病毒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原体,此外EB病毒与鼻咽癌、儿童淋巴瘤的发生有密切相关性。目前所测EB病毒抗体,主要有针对病毒的衣壳抗原(CA)、早期抗原(EA)和核抗原(EBNA)。
EB病毒,因其常通过唾液传播,有一个浪漫的名字—亲吻病毒(Thekissingvirus)。不过,这个听似浪漫的病毒,却可能导致一些致命的疾病——鼻咽癌、淋巴瘤、喉癌等。
EB病毒被发现于年,属于γ疱疹病毒亚科,是最早被鉴定和人类肿瘤有关的病毒,除了鼻咽癌外,它和儿童的伯基特淋巴瘤也有密切关系,加上一些别的研究,业内专家很早就达成共识:EB病毒是导致鼻咽癌的重要因素之一。
预防
EBV感染目前尚无特效治疗,疾病大多能自愈。
疫苗是预防EBV感染最有效的方法,但我国研制的基因重组疫苗正在观察中。目前对EBV感染尚缺乏疗效肯定的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用药期间,能减少EBV从咽部排毒,但不能改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症状,对免疫缺陷患者中的EBV淋巴瘤治疗也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