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爆料:
年4月12日,丰县一6岁女童因扁桃体发炎在某诊所接受治疗,医生在未进行皮试的情况下对该女童进行头孢注射,在输第一瓶时未出现不适,在输液第二瓶期间,该女童突然手脚冰凉、并出现心律不齐、呼吸微弱症状。医院抢救后,孩子仍不治身亡。在出现问题的第二天,该诊所立即与其家长联系,在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后达成和解协议。而在今年3月,同样有网友爆料称,丰县范楼某诊所,在没有做皮试的情况下给孩子输液进行头孢注射,导致孩子当场死亡。
▲配图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引起患者过敏反应引发纠纷的情况频繁发生。为何还有这么多诊所在明知后果严重的情况下,不为静脉滴注头孢类抗菌药的患者做皮试?类似诊所的主治医师是否持有相应执业医师资格证?相关监管部门是否尽到监管责任,为何在丰县屡屡发生小诊所输液致死的情况?
目前国际上公认,用药时能口服的不选择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的不选择静脉输液。这一用药原则是在大量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下形成的。
在此提醒各位家长在为儿童看病时要注意,三种用药方式中,口服用药的不良反应最轻、最慢,因此最安全。静脉输液是把药物直接输入血液,不良反应最猛也最快,有的几分钟内就置人死地。特别是在一些个体诊所由于抢救设施缺乏,人员的抢救知识匮乏,一旦出事很难逆转。其次是输液有可能引起交叉感染。再次,输液进行静脉穿刺时会引起疼痛。四是输液成本最高,用于输液的抗菌药费用往往高出口服药很多,甚至数倍。
什么是过敏反应?正常的情况下,当外来物质进入人体后,如果被识别为不属于身体自有的成分,机体的免疫系统会立即做出反应,将其驱除或消灭,这就是免疫系统发挥的保护作用,是人体的重要防护功能之一。
但是如果这种免疫应答过于强烈,超出了正常范围,免疫系统甚至会对机体本身的组织进行攻击和破坏,对人体造成损害,而这也就是过敏反应。
导致过敏需要两大条件:一、过敏原
就是进入人体后会导致免疫系统异常反应的物质。一般都是一些大分子物质,蛋白质等。常见的过敏原有各种食物,花粉,屋尘,虫螨,微生物,昆虫毒素,药物等等。
二、特殊过敏体质
同样的情况下有的人过敏,有的人不过敏,不同的人也可能会对不同的物质过敏,这都是受到遗传因素和生活环境的影响。
皮试的原理是什么?皮试就是把远远低于治疗剂量的药物,注射到皮下组织,等待一定的时间,观察机体是否可能出现明显的免疫反应。
如果极少量药物就能够引起明显反应,那么正常治疗剂量进入到人体可能就是比较危险的。通过皮试,能够把大部分可能产生危险过敏反应的人群筛选出来,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治疗的安全性。
皮试阴性,就代表安全了吗?当然不是。以大家都熟悉的青霉素为例,皮试注射的用量一般20-50U,而静脉注射的用量,普通成人可以达到每次万-万U,皮试用量只有实际治疗用量的10万分之一。
可以想象,少量的药物也许产生的过敏反应不够明显,不能够被观察到,而一旦大量的药物进入人体,仍然有可能产生致命的过敏反应。而这种情况的出现,目前在医学上仍然没有办法避免的。
还有一种情况,称为迟发型超敏反应,常常发生在接触过敏原十余小时,甚至几天以后。在医院里可以表现为头两天打针都好好的没事,到了第三天或第四天,突然出现过敏反应。这种情况更是难以预料。
过去用药不过敏,现在也不会过敏吗?答案也是否定的。人体的免疫系统也是在不断变化调整的。比如婴幼儿时期,容易导致过敏的物质比较多。成年以后,慢慢就会减少。成年人在某些情况下,体质也会发生变化,对原来不过敏的物质,也可能出现过敏反应。
即使是同样的药物,由于生产厂家不一样,甚至生产的批次不一样,也都有可能导致成分有细微的变化,足以让原来对这个药不过敏的人发生过敏反应。
医院里,对皮试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连续输液中间如果间隔了一天,需要重做皮试。所用药物批次发生了变化,也需要重做皮试。
怎样避免过敏反应的发生?1、牢牢记住自己曾经发生过过敏反应的药物、食物、化妆品等等。毕竟避免接触过敏原是最根本的办法。
2、能够口服药就尽量不要输液。
口服药的安全性要远远大于直接把药物注射到血管里。输液其实是充满了风险的治疗方法,不到必须的时候尽量不要采用。
3、初次静脉使用一种药物,最好滴注的速度尽量放慢,一旦出现不舒服的反应可以及时呼叫医护人员进行处理。
4、输液或者注射完毕,医院。
最好在输液室多呆半个小时以上,确认没有明显的反应再离开。没有百分之百安全的治疗,医疗的整个活动中充满了未知的风险。现代的医疗技术水平离我们理想中的完美还差得很远很远。只有充分地认识到各种医疗风险的存在,才能够真正地理解为什么会出现各种意外情况。作为医生,暂时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完全避免这些意外,唯有心存对生命的敬畏,更小心,更谨慎,如履薄冰。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药物北京哪治白癜风治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