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传真读书笔记连载之301至

时间:2018-5-30 17:06:11 来源:扁桃体恶性淋巴瘤

  编按:邓锐师兄发心传播交流胡老学术,有感于条文对经方研习者的重要性,以冯世纶所著《伤寒论传真》为基础,做个人读书笔记(文中“邓按”),并寄与大家共同研习探讨。本文所载内容将于发布之后第一个星期五晚八点在QQ群由邓锐师兄讲解,欢迎研习胡派经方理论的朋友参与讨论。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解析:少阴病以不发热为常,始得之病在表,脉亦不当沉,今反发热而脉沉者,沉为寒饮在里,反发热为邪在表,故以解表而温中逐饮的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按:太阳病章谓“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故少阴病以不发热为常。脉沉主里有寒饮,本不宜发汗,今以始得之而又发热,则表邪明显,因以两解表里的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金匮要略》日:“脉得诸沉,当责有水”。水在里者,热反外郁,此少阴病始得之,所以反发热脉沉也。故以麻黄细辛附子汤,解表兼以逐饮也。

麻黄细辛附子汤方

麻黄(去节)二两,细辛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此于麻黄附子甘草汤去甘缓的甘草,而加驱寒逐饮的细辛,故治麻黄附子甘草汤证而有寒饮者。

邓按:表证阳证之发热,其脉当浮,今脉沉,是为病在里在阴也。本方即小青龙汤之阴面,麻黄附子甘草汤合并停饮者。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

解析:少阴病,始得之二三日,以不传里而无里证为常,则宜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解表。

按:由二三日无里证的说明,则少阴病本是表证,不是一清二楚吗?以其本虚,维持在表的时间甚暂,四五日即常传里,并发呕吐、下利的太阴病,胃气衰败则死也。感冒而现少阴病,宜抓紧时机,依法治疗,稍有轻忽,极易转属太阴或厥阴而死也。

由上条脉沉而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则本条脉自不沉可知。麻黄附子甘草汤为少阴病发汗的主方,也即伤寒病无汗这一类型的发汗剂,若中风汗自出的少阴病,当于桂枝加附子汤类求之,以详于太阳病章,故不重出。少阴病二三日无里证,明明告人本是表证,以其多虚传变较速,二三日虽即将传里或半表半里,但并不是说少阴病根本即是在里的病。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麻黄(去节)二两,甘草(炙)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麻黄、甘草发汗缓急,附子温中兴衰,此少阴病无汗、发表之主方。以其本虚,麻黄用量甚轻,微发汗也。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解析: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而心中烦,不得安卧入睡者,病已传入半表半里,而为少阴少阳的并病,故作以上的虚烦证,宜黄连阿胶汤主之。

少阴病以传厥阴为常,然亦间有传少阳者,今于二三日以上,转属少阳。以其本虚,上焦复热,故使心中烦不得卧也,黄连阿胶汤主之。

黄连阿胶汤方

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三两,一云三。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内胶烊消尽,小冷,内鸡子黄,搅合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方解:黄连、黄芩除热解烦,芍药、阿胶、鸡子黄养血补虚,故治上焦有热,阴血不足,而心中烦悸不得眠者。

按:久痢便脓血或血便,以及诸失血证,而心中烦不得眠者,用本方均有验。

本方治心中烦不得卧,颇似栀子豉汤证,不过本方偏于治虚,而衄血、吐血、或下利腹痛便脓血而虚烦者,用之有验。但栀子豉汤则否。

邓按: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今虽心烦不寐,但本方证常见细数脉,故出此为辨。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解析:里有寒,则口中和。胃中有饮,则背恶寒。少阴病一二日,即见此候,急当温中逐饮,缓则必并于太阴而吐利也,故当灸之。并以附子汤主之。

按:《金匮要略》日:“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少阴病本虚,虽得之一二日,尚未传里,但口中和,背恶寒,里寒有饮的为候已显,法当温中逐饮以救里,可止吐利于未萌,此即良工治未病的手段。至于当灸何穴,书中无明文,注家有谓鬲关(第七椎下两旁三寸陷中)及关元(腹中线任脉脐下三寸)各穴,是否,存以待证。

附子汤方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二枚,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主用附子温中驱寒,佐以人参健胃补虚,苓、术利小便以逐留饮,与附子为伍并解湿痹,芍药缓挛急而治腹痛,故此治里虚有寒饮、小便不利、或腹痛、或痹痛而脉沉者。

邓按:口中和为无热,灸法与附子汤均为里证治方,但以虚寒为主,脉必微、细,列此之由与上条同。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解析:中气内虚,则手足寒,以有水气,则脉沉,以是则身体痛、关节痛,知为湿痹,而无关外邪,当属太阴里虚寒证,故以附子汤主之。

按:寒湿痹痛而脉沉者,多属本方证,尤其下肢拘急,屈伸不利,而脉沉者,更验。

邓按:本条与上条用意又进一步,乍看身体痛骨节痛似属表证,而脉沉则在里,故用此方。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解析:少阴病,转属太阴,下利便脓血久不止者,宜温中止利,桃花汤主之。

按:下利便脓血,即指今之痢疾,乃粘液血便、脓血便。若脉微弱沉细,而无里急后重,滑泄不止者,可与本方止之。若脉滑数而里急后重者,多热实证,非温涩所宜,不可轻试本方,须注意。

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捣末),干姜一两,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方解:赤石脂为一收敛止血、止泄药,用为本方主药。干姜温中,粳米养正,且治腹痛,故此治虚寒下利、腹痛而便脓血不止者。

邓按:下利便脓血多半为热证实证,今出少阴篇,冠以少阴病而用桃花汤收敛之剂,只因脉微细弱之故。老师按语中“若脉微弱沉细,而无里急后重,滑泄不止者,可与本方止之”之语须紧记。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解析: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即常传里转属太阴病,若腹痛、下利不止、小便不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按:此承上条,而详申其证也。以上两条均指脉微细,但欲寐的少阴病,而并于太阴病,为便脓血下利不止证,即所谓阴证的下利,故以温中固脱的本方治之。

邓按:“二三日至四五日”以下至“下利不止”,为真武汤条文字窜入此处。小便不利而下利者,当利其小便则下利自止,与桃花汤虚寒滑泄者不同。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

解析:如上述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除以桃花汤主之外,亦可用针刺辅助治之。但刺何穴、如何刺,书中无明文。

邓按:下利脓血者多属热,即便脉细亦须慎用收敛温燥,刺法可选天枢、血海、承山、三里、巨虚等穴。按理刺法主泻而灸法主补,故知此条非承自桃花汤而来,若虚寒泄泻则宜灸中脘、关元、三里等穴。供参考。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解析:少阴病,转属太阴而吐利,若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为胃虚寒饮逆迫之征,吴茱萸汤主之。

按:烦者热,为阳;躁者乱,为阴。阴寒重证,阳复则生,阴进则死。故烦而不躁者吉,躁而不烦者凶。烦躁者,虽非不躁,但以烦为主;躁烦者,虽非不烦,但以躁为主,前()条日:“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与本条所述颇相似,只以烦躁有别于躁烦,故犹可以吴茱萸汤主之。仲景用药极有分寸,不可混用视之。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人参二两,生姜(切)六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方解:吴茱萸温中下气,伍以大量生姜更能降饮止呕,复以人参、大枣补胃之虚,故治胃虚寒饮逆迫、呕恶烦躁、或胃痛、或头痛、或眩晕、或下利者。

按:吴茱萸汤为温中逐饮治呕的要药,凡胃虚寒伴有水饮冲逆而呕吐者,或头痛、或胃痛、或眩冒,用之无不立验,读者试之。

邓按:本方证以呕恶为要征,适症用之,并不难食,否则极难下咽。

.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

解析: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为热邪内盛,充斥上下,是已转属少阳也。由于津液枯燥,故不宜苦寒而宜咸甘,猪肤汤主之。

按:少阳热者,故胸满心烦,上炎则咽痛,下迫则下利也。少阴病本虚,内寒者多,故常传太阴或厥阴。但若内热亦间有传阳明或少阳者,前()条少阴病汗出而脉复紧,即热邪内盛之证,法当咽痛而复吐利者,乃预其后传少阳言也。本条所述当即其具体证治,宜互参。

猪肤汤方

猪肤一斤。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温分六服。

方解:猪肤润燥解热,合白蜜以治咽痛,用白粉以止下利也。

邓按:本方润燥生津,曾试用于静脉曲张肌肤甲错而下肢皮肤瘙痒无度者获效。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

解析:少阴病二三日,咽痛别无余症者,为传入少阳,可与甘草汤。若服后痛不愈者,可再与桔梗汤。

按:少阴病津血本虚,少阳病则热上炎,少阴转属少阳故喜咽痛。此当是论述扁桃体炎、咽喉炎的证治,红肿轻者,则痛轻,与甘草汤即治;红肿重者,则痛重,须更加桔梗治之。但据经验,单用此二方的机会不多,反以小柴胡汤加生石膏、桔梗的机会多,应注意。

甘草汤方

甘草二两。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再服。

方解:甘草缓急止痛,凡痛而急迫者,均主之,不止于治咽痛也。

桔梗汤方

桔梗一两,甘草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方解:桔梗排痰、排脓并亦止痛,合于甘草汤,故治甘草汤证,排痰难、或有肿脓而痛较剧者。

邓按:观其甘草用量大于桔梗,是以甘草缓急为主,桔梗排脓袪痰为辅。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解析:咽中伤生疮,即咽中有肿脓的意思,疮肿痛剧,张口困难,故使不能言语、声不出,宜苦酒汤主之。

按:此当是论述扁桃体周围脓肿的证治。

苦酒汤方

半夏(洗,破如枣核)十四枚,鸡子(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一枚。

上二味,内半夏著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剂。

方解:《本经》谓半夏辛平,主喉咽肿痛,用为本方主药。复以苦酒之酸,以敛疮伤。鸡子之润,以利音声,少少含咽之,使渍患处,实治咽中伤生疮之妙制也。

邓按:本方敛疮袪痰,用于咽喉部溃疡、息肉、声带小结等音哑者最宜,扁周脓肿须以排脓解毒为主,脓成决以刀针。

.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解析:前之咽痛,是指或左或右咽之一处痛,此之咽中痛,是全咽中皆痛,较桔梗汤证更肿而痛剧,但未化脓成疮,因亦未至不能语言声不出,此宜半夏散及汤主之。

按:此即上条所说的咽中伤,生疮之证,但因其表证还在,故以半夏逐痰涎,并治咽喉肿痛,合桂枝甘草以解外。

以上三条除甘草桔梗汤条,所述为少阴少阳的并病至于以后二条,均与少阴病无关,因此类症候常见发热、恶寒,但最忌发汗,故冒之以少阴病,以示警戒。

半夏散及汤方

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

上三味,等分,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方解:《本经》谓:“桂枝,气味辛温无毒,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与半夏合用,利咽喉而治肿痛,更以甘草缓急止痛,少少咽之,亦使渍患处也。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解析:既有少阴病的外证,同时又有自下利的里证,当是少阴与太阴的合病,故以白通汤主之。

按:表里合病的下利证,现太阳证者,宜葛根汤,现少阴证者,宜白通汤,其理同,宜互参。

白通汤方

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生,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方解:葱白发汗解表,干姜、附子温中止利,故治少阴与太阴合病,而自下利者。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解析:白通加猪胆汤主之,当是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可能传抄有误,宜改之。

上述的少阴病下利,虽宜白通汤主之,有如上述。但少阴病脉微者,为亡阳也,不可发汗,今下利而脉微,故不可与白通汤以发汗,若误与之,则不但利不止,而且必致厥逆无脉、干呕烦等虚脱的恶候,此时须以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服药后,若脉暴出者,乃烛欲息焰反高的凶兆,故主死;若脉微续而出者,为生气的渐复,故主生。

按:自成无己注谓“服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寒气太甚,内为格拒”云云,后之诸家多宗其说,均谓不是白通汤药有所误,认为阴寒之极,初服热药,反而拒格,以是则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而烦,宜热因寒用之法,乃以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胡老早年也信其说,但经长时间的体验研究,乃知其非,其观点略述于下。

为了说明问题,首宜对于白通汤的应用有个明确认识。葱白为一辛温发汗药,乃众所周知的常识,伍以姜、附辛温亢奋药,与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细辛附子汤等配伍的大意同,虽具体主证有所出入,但均属少阴病的发汗方剂,是毫无疑问的。注家为了自圆其说,或谓葱白通阳,或谓能升下陷的阳气,而避言其发汗作用,因而妄谓白通汤温中回阳的作用,比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等更为有力,这是与事实不符的。温中逐寒、振兴沉衰,须赖姜、附的协力,通脉四逆之所以能治四逆汤证阴寒更剧者,即由于增量姜、附的结果。白通汤的姜、附用量还不及四逆汤,更不用说通脉四逆汤了。何况主用发汗的葱白,虚寒甚于里的阴证,依法势在必禁。

试看下利清谷、四肢逆冷、脉微欲绝等阴寒重证,均用无葱白的四逆汤和通脉四逆汤,而无一用有葱白的白通汤即其明征。葱白通阳,无可非议,不过通阳是通气以致津液也。用现在的话说,即发汗也。名之为白通汤,即取意在此。上条的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乃下利而同时有少阴病的外证,即所谓表里合病之属,此用白通,与太阳阳明合病而下利者,用葛根汤以发汗,是同样的治疗手段,只是阴阳有别,用药不同罢了。

再就本条的证治讨论一下,少阴病下利,虽与上条的为证同,但明明提出脉微者三字,可看作无关重要的浮词,“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前有明文,白通汤既是发汗剂,上条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当然是脉不微者,今下利而脉微,故不可与白通汤,若强与之,

则利必不止,并由于误汗,更致厥逆无脉、干呕烦的虚脱证候。注家只看到方中臣药姜、附的温中,而忽视了主药葱白的发汗,又把前后二条误为同证,因而说不是药有所误,是因证极阴寒,初服热药,而反拒格云云,但详审服药前后,为证悬殊,明明是误治的虚脱坏病,相当严重,故附有脉暴出者死,脉微续者生的预言。猪胆汁虽有治呕烦和亢奋作用,但加于白通汤的发汗剂,而施于此证,势必益其虚脱而速其死亡。厥逆无脉,只有通脉四逆的一法,加猪胆汁,亦宜加于通脉四逆汤始较合理,故谓白通加猪胆汁汤,当是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之误。宜改之。

为便于参考,仍将白通加猪胆汁汤方照录附下: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方

甘草(炙)二两,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附子(生,去皮,破八片)大者一枚,猪胆汁半合(《玉函》为四合)。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内猪胆汁,分温再服,其脉即来,无猪胆,以羊胆代之。

方解:猪胆汁为一苦味亢奋药,而有强心作用,加于通脉四逆汤,故治通脉四逆汤证而心衰益甚者。

为便于学者研究,仍附:

白通加猪胆汁汤方

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生,去皮,破八片)一枚,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用。

前文链接:

《伤寒论传真》读书笔记(连载)之至条

更多前文,请查看本







































贵阳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白癫疯能吃枣子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ooiwm.com/lblby/9231.html
热点排行
小儿扁桃体炎饮食注意

小孩要是患上扁桃体炎家人是要操碎心的,扁桃体炎会严重的危害这小孩子的健康……【查看详情】

精彩推荐
相关导读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