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
孩子出现咽痛、鼻塞、耳痛、耳闷、打呼噜等情况,
很多时候与肥大的扁桃体和腺样体有关。
肥胖的扁桃体和腺样体到底有什么危害?
扁桃体表面有深浅不一的小隐窝,
细菌易于藏匿其中,繁殖生长,
成为潜在的感染病灶,
一旦抵抗力下降,病菌们就会发起攻击,引起反复的感染。
而肥大的扁桃体,更容易藏污纳垢。
这些病菌,特别是溶血性链球菌,
在急性感染期,
不但会攻击扁桃体,还会进入血液,随着血液流动到达心脏、肾脏,继而引发心肌炎、肾炎。
腺样体肥大,会堵塞后鼻孔,引起鼻塞症状;
会影响鼻涕的排出,造成鼻涕在鼻腔鼻窦内积聚,引起鼻炎鼻窦炎;
还会堵塞咽鼓管的开口,引起分泌性中耳炎。
扁桃体肥大堵塞了咽部的通道,
腺样体肥大堵塞了后鼻孔的通道,
阻碍了气流,还会引起打呼噜的症状。
扁桃体和腺样体为什么会肥大?
在我们幼年时,
身体的免疫系统还没有发育完善,
扁桃体和腺样体有一定的免疫功能。
他们的体积会比较大,
而小朋友的的口腔和鼻咽腔空间又狭小,
所以容易引起堵塞。
一般在6岁左右,肥大达到顶峰。
此后,随着全身免疫系统功能的完善,
扁桃体和腺样体开始退居二线,
体积就会慢慢缩小。
到12岁时,退化到成人的水平。
而此时,头骨发育基本完成,
口腔和鼻咽腔的空间较之前扩大,
堵塞的情况就会好转。
也许你会说,
既然会退化,
那有什么好急的?
慢慢等,不就好了吗?
对于大多数扁桃体和腺样体肥大的病例,
我们的处理方式的确就是,
“静静地看着你退化。”
如果出现鼻塞加重,咽痛发作的情况,
给予药物治疗控制病情。
如,
治疗鼻炎的鼻喷剂,
控制感染的抗生素,
清热解毒的中成药等。
但是,退化的过程有时并不是那么顺利,
反复的急性炎症发作,持续的慢性炎症刺激,
都会使得他们长期处于增生状态,
没有办法恢复到原来的体积。
所以,有些人到了成年,扁桃体还会肥大,腺样体也会有残留。
此外,如果肥大造成的症状过于严重,
会导致无可挽回的后果,
即使12岁后肥大情况好转,
这些伤害也无法抚平了。
扁桃体反复感染,
可能引起肾脏疾病,
如急性链球菌(经常隐藏在扁桃体内)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及IgA肾病、
急性心肌炎、风湿热等。
腺样体肥大引起的鼻塞症状会造成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
分泌性中耳炎长期发作,鼓室积液会变得稠厚,影响听骨链活动,造成听力下降。
经常打呼噜,孩子会养成张口呼吸的习惯,
长此以往,气流冲击硬颚会使硬颚变形、高拱。久而久之,面部发育也会受到影响,
出现上唇短厚翘起、牙列不齐、面部肌肉不易活动,缺乏表情。
医学上称为“腺样体面容。”
不要只知道“岁月是把杀猪刀”。
腺样体肥大,同样也是一把杀猪刀。
如果药物治疗的效果不明显,
就需要考虑手术切除。
哪些情况需要切除肥大的扁桃体和腺样体呢?
原则上来说,
4岁以前,不考虑手术切除,
因为这时候,他们还是身体免疫系统的主力。
4岁以后,慢慢退居二线了,
可以考虑切除。
我们的宗旨是,
“收益小,风险大,切。“
出现以下情况,建议手术切除:
1、扁桃体炎经常反复发作。
2、多次并发扁桃体周围脓肿。
3、扁桃体和腺样体过度肥大,妨碍吞咽、呼吸及发声。
4、慢性扁桃体炎已经成为引起其他器官病变的病灶,如心肌炎和肾炎。
扁桃体腺样体的切除手术,是从口腔进入。
所以,不用担心会在脸上留下疤痕。
目前,大多数采用全身麻醉(全麻不会让孩子变傻,持续“鼻塞”倒是会让孩子记忆力减退,思想不集中),
根据症状选择切除或者同时切除。
每一次“减肥”,都可能遭遇“反弹”。
淋巴系统少了两个胖纸之后,
其他成员可能会补上胖纸的空缺。
这种现象,在医学上叫做“代偿性肥大。”
扁桃体的隔壁邻居“舌扁桃体”和扁桃体窝周围的一些淋巴组织就可能在术后增生肥大,看上去好像扁桃体又回来了一样,而且因为他们的肥大,会引起咽部异物感,咽干不适等情况。
腺样体有时候在术后也会出现再次增生的情况。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患者在术后出现鼻塞、打呼复发,咽喉炎症状加重的原因。
“切,还是不切?的确是一个难题。”
还是把难题留给耳鼻咽喉专科医生决定吧!
医院(北院),
上海市虹口区海宁路号。
咽喉头颈专病门诊:周一至周五全天。
医院(南院),
上海市松江区新松江路号。
小儿耳鼻咽喉专病门诊时间:每周四上午。
咽喉头颈专病门诊:周一至周五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