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遇到感冒发烧就西药治疗,再不反省,中国

时间:2019-9-4 9:12:03 来源:扁桃体恶性淋巴瘤

西方国家的医生,对抗菌素已经很讨厌了。日本政府规定7岁以下的孩子不准使用抗菌素,英国花了数亿英磅宣传不要轻易使用抗菌素,道理就在这里:抗菌素使用过分不是抗菌素不好,而是医生的不好。

1

抗菌素为何被人们如此视若大敌?

人们应该知道这是市场在炒作。制药公司需要卖药,医生需要生意,两者各有所需,发热就被炒起来了。

每逢感冒流行,医院里最热闹的就算小儿科了,排队挂液注射抗菌素加退热药的人无数,却没有人知道这样的退热加消炎的不对。

医院小儿科,还让一些护士向家属分发退热药片,都说应该让孩子早一点退烧,以免热坏了脑子。家长视发热为大敌,非要立即退热不可。这似乎已经成为常识。

在电视和文艺故事中,同样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某人穷途潦倒,发热昏倒,后来碰到一个好心人,医院,挂液又打退热针,救了他的性命。

这些故事不仅在渲染发热的可怕,而且也在间接地告诉人们,发热会要人性命,医院打消炎药和退热针,才能保住性命。没有人知道这是对发热的渲染与误导。

笔者在临床上见过很多孩子,凡是经常感冒的孩子,必是经常吃感冒药的。孩子经常发热而且抵抗力不好,或者十多岁出怪病的孩子,都是经常使用抗菌素的。

有个孩子经常发口疮(口腔炎),可是到处治不好,一问,果然经常用抗菌素。因为,抗菌素搅乱了消化道的微生态平衡,导致常发口疮的。现在对发口疮的孩子,又增加了一种病名,叫“手足口病”,也把它说成是流行病。反正都要使用抗菌素。

许多医生不知道病人得的是什么病,只要是发热,只要认为是炎症,就注射抗菌素。有的医生还认为,血检白细胞升高,就是炎症,就应该使用抗菌素。

2

治发热前驱性的新概念

滥用抗菌素使抗菌素的牌子越来越坏。事实说明抗菌素使用的过分了。当然,抗菌素没有不好,不好的是贪得无厌的市场——制药公司。制药公司为了销售抗菌素的数量,拼命制造舆论,制造一些垃圾的医学理论误导医学方向。

如果你是一个临床西医医生,就会知道临床碰到最多的是发热。你的治疗方法就只有挂液消炎和退热。

医院里的医生一见发热,就马上使用抗菌素和退热药,其实,医生和病人都不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看病人多,叫护士先发退热药就更其错误。

西方先进国家现在治发热提出了一个前驱期的新概念。前驱期的意思是:发热的头几天,还不知道得的是什么病,医生就不能乱治疗,等待症状明显起来,可以查出是什么病了,再加以治疗。

因为,许多发热的病,不治疗也会好,也会自然退热,妄加治疗反而会使病人受到损害。药物用得不好,就会留下后患。这是对现在见发热就用退热药和抗菌素的一种否定。

医院医生,基本上还是老办法。这种老办法在西方被否定是因为许多患者被退热退坏了,有的甚至死了。而且,一些本来能自然退热的患者,用了这个老办法反而使体温缠绵不休。

西方对发热现象进行认真研究后,认为发热不是疾病,而是人的生命在抵抗疾病;退热和注射抗菌素不是在帮助病人,而是在帮助疾病。医生做的是反面人物。

这一研究,都出自西方的非主流医学,这是现代主流医学是没有想到的。因为,主流医学在忙着开拓市场,忙着赚钱,忙着用广告、媒体和文艺作品,来渲染和宣传感冒发热的可怕。

有的人发热多天体温老是不退,医生如果能看到扁桃体红肿的,他就会说这是扁桃体发炎引起的;如果有的人发腹泻,医生便说这是肠胃炎引起的;如果有的人咳嗽老是不好,医生便说这是气管炎引起的……医生这样给出的发热原因答复,其实并不科学。

因为,发热是全身性的,医生用局部的炎症来解释,这样的解答有时候是对的,却大多数是错的。

如果你能再思考一下,为什么很多时候扁桃体红肿、腹泻、咳嗽没有发热,而有发热的时候,再有扁桃体红肿、腹泻或咳嗽就可以说是它们造成的。

我这样说并不是全部否定局部的炎症能引起发热,而是认为这种答复的单一性容易犯以偏盖全的毛病。

3

为什么发热?

其实,你问医生为什么发热,医生的回答:感冒、气管炎、扁桃腺发炎或者说肠胃炎,其实都是结果而不是原因,真正的原因就是上述说的生命在排毒。

否则,不管医生说的什么病,其症状都很相似,为什么?如果你能勇敢一点,大胆地追问下去,医生就会答不出来,并且,面红耳赤摆起脸来呵斥你了。如不信,你试一试就会知道。因为他所学的东西是经不起查问的。你要追究发热的原因,医生能抓到什么说什么。

有的人既然得了炎症这个名,医生就会给开抗菌素。如果你问前几天也是用抗菌素消炎为什么不好,医生就说这些抗菌素太差,现在可以给你开更好一点的,或者说给你开进口的。

如果你再追问:既然知道太差治不好,何不起始就开这好的抗菌素?在医院里只要认真的人,你就会发现有很多问题使医生无法答复。医生学来的东西经不起栲问,便会恼羞成怒。这不是医生的问题,而是医学的问题。

因为,医学不能说发热是生命在抵抗疾病,否则,用抗菌素就没理由了。炎症是现代医学给很多常见疾病的冠名,因此才会有使用抗菌素的理由。

如果用了某抗菌素没有治好你的病,那也只能换一种抗菌素,医生还最会喜欢建议你换进口的。

其实他自己对进口的抗菌素能不能好亦心中无数,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该药的使用对医生本人来说,会拿到一些好处。

有人认为我这种说法与现实正好相反,那么谁对谁错两者必居其一(读者认真独立思考)。我希望做父母的要善待孩子。善待的方法就是学一点医学知识。

所以,做了父母的读者们,千万认真了解一下孩子发热后的治疗和疗法。谁都知道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却没有人知道,孩子发热没处理好,会卡断自己的希望。人没了希望,活着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想后悔,就迟了。因此,自己至少也得懂一点。

医院里所有的医生治发热初起,无非是一些抗菌素加一些名之为抗病毒的药物,没有什么新花样。发了热去治疗,凡是一二天后就退烧的病人,便被一概称之为感冒。

如果三五天烧不退,医生便会开很多的检验单,要病人去检查。一般的验血,只能查白细胞升高不升高。医生把白细胞不升高的称为病毒性感冒,把白细胞升高的称为细菌性感冒。病人也不知道这是医生在忽悠我们呢!

如果病人认真追究这种分类的方法有什么根据,好一点的医生则不理不答,坏医生便会脑羞成怒,甚至说:“你是医生或我是医生?”好像你的追问是在教训他。碰到这样的情况,千万别以为这是医生的不好,因为,医生没办法回答。

医生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热,也就是说,病人最常发的是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现在,每当发热来临,许多人都迫不及待地要服退热药、感冒药,或加上输液消炎,巴不得马上退热。人们还往往把体温高低,作为疾病轻重的标准。

很多人认为体温在38.5℃以上,就是高温了,就应该用退热药。关于“高温”的标准,有人说39℃,有人说39.5℃,有人说40℃,我问这讲法从何而来?答:医生讲的。可见医生的见解各自不同,都是凭自己的想当然说的,病人却把它当真的。总之,既然现代医学还没有标准的规定,医生胡说八道就不能相信。

4

发热是一种生命的自救行为

如上一节所述,发热基本上是一种自我防卫,一种生命的自救行为,为什么被人们如此视若大敌?

人们应该知道这是市场在炒作。制药公司需要卖药,医生需要生意,两者各有所需,发热就被炒起来了。

把发热分为高烧、低烧,说高烧就应该用退热药,低烧不要紧,这是一种误导。它不仅给发热定下一个错误的标准,也同时制造了人们对发热的恐惧心理。

基于这种恐惧心理,人们才会急于寻医购药。就笔者临床所见,发高烧的人原来身体都是壮健的居多,而且退烧快;而发低烧的人原来身体都是衰弱的居多,而且纠缠不休退烧难。

因此,如果把高烧说成病重,那么试问为什么退得快?低烧说成病轻,那么为什么纠缠不休?这样的讲法于实际情理不合。

如果说:体格好的人得重病,体格差的人得轻病,那么,锻练身体岂不成为多余的了?可见医生这种以体温高低划疾病轻重的说法是错误的。

笔者临床的经验认为,发热应以精神好坏论轻重。精神清爽的,无论体温多高,都算轻症;精神不佳的,无论多低都是重症。

有一女孩,10岁,发热40.5℃,咳嗽、鼻塞、打喷嚏,其母看过我写的关于对发热的论述文章后,就带她到我家诊治。说自己过去经常买感冒药给她吃,医院挂抗菌素,致使孩子经常感冒发热,心里觉得对不起孩子,于是决定在这次发热中坚持中药治疗。

但因体温如此之高,虽然在喝中药,觉得心中没准,就一天带她来看两次。我看孩子虽然体温高,但精神尚好,又有恶风、流鼻涕、打喷嚏等表证(中医认为表证是邪在“表”,“表”说明病位在表层,也有病势轻浅的意思),吃饭、大便都如常,告诉她没有问题。

到第5天才完全退烧,此后就很少感冒了。孩子的母亲说,由于社会已全面普及以体温高低作疾病轻重标准的说法,这次孩子体温如此之高,她不给孩子输液、打退热针受到了很多压力,婆婆、母亲、丈夫都给她脸色看,骂她心狠,但她挺下来了。我想想,这还真不容易。

可以这么说,绝大多数情况下的发热,是我们的“朋友”,而不是“敌人”。因为,在外来微生物感染或体内微生物不平衡的情况下,这些微生物便放出毒素。当生命发现了这些毒素后就开始发热。

5

发热是生命的自我防卫反应

发热使这些入侵的,或恶意扩大地盘的微生物觉得环境不适,于是减少或停止繁殖。微生物的寿命都很短,只要停止繁殖了,新的没生出来,老的几天后就会死亡。

这说明,发热是生命对外来微生物的感染或内部微生物恶意繁殖的自我防卫反应,不是疾病。发热的高低,是生命自己根据需要控制的。所以,把体温高低作为生病轻重的标准,那可以说完全是有意的误导。

临床常见:体温高的,往往是身体好的人,退热也快。原来,是因为入侵微生物数量少,所谓邪气轻,马上被消灭,生命觉得不需要用发热来解决;入侵的微生物多,也就是邪气重,生命就觉得必须发高热。

中医把这种情况称为邪气重,正气盛,斗争激烈。而体温低升不起的人,往往纠缠不休,其实平日他身体也不好。这是因为,体质不好,对入侵微生物就极其敏感,一有动作,就马上发热。

因为体虚,体表松弛,高热也发不起来。西医的单纯退热就退不了。这样的单纯退热,还会帮入侵微生物的忙,退了热,它们觉得环境舒服了,就又开始繁殖了。

版权声明:文章来源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

2.桑菊饮(《温病条辨》)病机:风热侵肺,肺气失宣。脉症: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头痛,无汗或少汗,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治法:辛凉解表,轻透肺热。处方:桑叶9g菊花3g连翘6g薄荷3g桔梗6g生甘草3g杏仁6g苇根9g应用:用于感冒及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大叶性肺炎,腺病毒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急性荨麻疹,硒肺,妊娠中毒症,病毒性角膜炎,药物性皮炎等。

3.陈氏解凉表邪方(《外感温病篇》)病机:风热表邪、郁于肺卫。脉症:身热畏风,头痛咳嗽,口渴,舌苔白,脉浮数。治法:疏散风热,宣肺止咳。处方:薄荷6g前胡12g杏仁6g桔梗6g桑叶6g川贝母12g应用:用于急性支气管炎、感冒等。

4.葱豉桔梗汤(《通俗伤寒论》)病机:风温初起,邪气犯肺,郁闭肌表。脉症:头痛,发热,微恶风寒,口渴,有汗或不多,心烦,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治法:辛凉解肌,疏风清热。处方:葱白9g桔梗6g山栀子6g淡豆豉9g薄荷3g连翘6g生甘草3g淡竹叶3g应用: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

5.寒解汤(《医学衷中参西录》)病机:阳明气热、外有表证。脉症:周身壮热,心烦热而渴,头痛,微恶寒或周身有拘束之感,无汗或少汗,舌苔白或黄,脉洪滑而浮。治法:清气解表透热。处方:生石膏30g知母24g连翘6g蝉蜕6g应用:用于重型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6.增损双解散(《伤寒温疫条辨》)病机:伏热里发,兼感寒邪(表寒里热证)脉症:发热恶寒,无汗或有汗,头项强痛,肢体酸痛,腹胀,便秘,唇焦,舌苔黄燥,脉滑数或弦数。治法:疏解表寒,清热通腑。处方:僵蚕9g滑石9g蝉蜕6g姜黄3g防风3g薄荷3g荆芥3g当归3g白芍药3g黄连3g山栀子3g炙甘草3g黄芩6g桔梗6g大黄6g芒硝6g(冲服)生石膏18g应用:用于重型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化脓性脑膜炎,败血症等。

7.神解散(《伤寒温疫条辨》)病机:表郁里热,引动肝风。脉症:身热,无汗或少汗,口渴心烦、或有恶寒,头晕头痛,鼻塞,突然抽搐,两目上吊,口噤,身凉,面色青,舌苔薄少津,脉浮数。治法:解表清里,息风止痉。处方:僵蚕3g蝉蜕6g神曲6g金银花6g生地黄6g木通3g车前子3g黄芩3g黄连3g黄柏3g桔梗3g应用:用于重型感冒,发热性皮疹,疹出不畅者。

8.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病机:暑湿内蕴,寒邪束表。脉症: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身形拘急,脘痞,心烦,骨节酸痛,头身困重,舌苔薄腻。治法:疏表散寒,涤暑化湿。处方:香薷6g金银花9g厚朴6g连翘9g鲜扁豆花9g应用:用于夏季感冒,脊髓灰质炎,乙型脑炎,斑疹伤寒,暑季咳嗽,急性发热症,低血钾症等。

9.黄连香薷饮(《类证活人书》)病机:夏感暑湿,未即发病,秋冬感当令之邪而诱发。脉症:恶寒发热,周身疼痛,无汗;心烦尿赤,苔薄微腻。治法:清暑化湿,解表散寒。处方:香薷9g扁豆6g厚朴6g黄连6g应用:用于夏秋季节的流行性感冒、乙型脑炎、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等。

10.卫分宣湿饮(《暑病证治要略》)病机:暑湿袭表,郁遏卫分。脉症: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胀重,身重肢节酸楚,无汗或微汗,口不渴,舌尖红,苔白腻或微黄腻,脉浮滑数或濡数。治法:透邪达表,涤暑化湿。处方:香薷3g青蒿6g滑石12g茯苓3g通草3g杏仁6g荷叶6g冬瓜皮30g竹叶9g应用:用于夏季感冒、上呼吸道感染。

11.雷氏清凉涤暑法(《时病论》)病机:暑湿犯肺,肺卫失宣。脉症:头晕,寒热汗出,咳嗽,倦怠,四肢重着,脘痞,苔薄微腻,脉濡数。治法:涤暑清热,化湿宣肺。处方:滑石9g生甘草3g通草3g青蒿6g扁豆3g连翘9g茯苓9g西瓜皮60g应用:用于夏季感冒,中暑等。

12.藿香正气散(《和剂局方》)病机:暑秽侵袭,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脉症:上吐下泻,头痛而胀,胸脘痞闷,肤热有汗,头重如裹,身重肢倦,甚则神昏耳聋,舌苔白腻,脉细缓而濡。治法:解表化湿,理气和中。处方:藿香9g苏叶3g白芷3g大腹皮3g茯苓3g炒白术6g陈皮6g半夏6g厚朴6g桔梗6g炙甘草9g应用:用于流行性及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伤寒、副伤寒,急性传染性肝炎,非特异性肠炎,细菌性痢疾,乳幼儿消化不良,山岚瘴气,水土不服,食物中毒,肠炎失水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性肾炎尿毒性酸中毒等。

13.藿朴夏苓汤(《医原》)病机:湿郁卫阳,湿重热轻。脉症:恶寒少汗,身热不扬,发热以午后明显,身重,口黏不渴,脘痞不饥,有汗不解,苔白腻,脉濡缓。治法:芳香化浊,理气渗湿。处方:藿香6g半夏9g赤茯苓9g杏仁9g生薏仁3g白蔻仁3g泽泻6g猪苓9g淡豆豉9g厚朴3g应用:用于急性胃肠炎,伤寒、副伤寒,胃肠型感冒,细菌性痢疾,沙门氏菌属感染,急性血吸虫病等。

14.三仁汤(《温病条辨》)病机:湿温初起,邪遏卫气,湿渐化热。脉症:头痛恶寒,身热不扬,午后身热明显,头重如裹,身重肢倦,胸闷不饥,苔白不渴,舌边尖红,脉弦细而濡。治法:宣畅气机,清利湿热。处方:杏仁12g滑石15g通草6g白蔻仁6g淡竹叶6g厚朴6g薏苡仁15g半夏9g应用:用于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伤寒,急性传染性肝炎,乙型脑炎,细菌性痢疾,胆囊炎,蛔虫病,神经性尿崩症,高山反应,斑疹伤寒,流行性出血热,系统性红斑狼疮,湿疹,急性泌尿系感染,宫颈炎等。

15.宣痹汤(《温病条辨》)病机:湿热闭阻于经络。脉症:寒战热炽,骨节烦疼,面目痿黄,舌色灰滞。治法:清热除湿,宣通经络。处方:防己15g杏仁15g滑石15g连翘9g山栀子9g薏苡仁15g半夏9g蚕砂9g赤小豆皮9g应用:用于风湿性关节炎。

16.桑杏汤(《温病条辨》)病机:外感温燥,邪在肺卫。脉症: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咳嗽少痰,咽干鼻燥,口渴,舌红苔薄白而燥,脉浮数或数大。治法:清宣燥热,养阴润肺。处方:桑叶9g杏仁9g沙参12g贝母9g淡豆豉6g山栀皮9g梨皮6g应用:用于秋季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百日咳,燥热咳嗽等。

17.杏苏散(《温病条辨》)病机:凉燥外袭,肺失宣降。脉症:咳嗽痰稀,鼻塞咽干,头微痛,发热恶寒无汗,苔薄白润,脉弦。治法:轻宣凉燥,宣肺化痰。处方:苏叶6g半夏6g茯苓9g前胡9g桔梗6g枳壳6g炙甘草3g生姜3g陈皮6g杏仁9g大枣6g应用:用于秋季感冒,百日咳,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气肿等。

18.加减葳蕤汤(《通俗伤寒论》)病机:素体阴虚,复感风热。脉症:头痛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咽干,痰稠难吐,无汗或少汗,心烦口渴,舌红,脉数。治法:滋阴清热,发汗解表。处方:玉竹9g生葱白6g桔梗6g白薇6g淡豆豉9g薄荷6g炙甘草3g大枣2枚应用:用于流行性感冒,素体阴虚者。

19.清咽栀豉汤(《疫喉浅论》)病机:邪毒外袭肌表,内侵肺胃。脉症:初起憎寒发热,继则壮热烦渴,咽喉红肿疼痛,甚或溃烂,肌肤丹痧隐约,苔白,或有珠状突起,舌红,脉数。治法:透表泄热,清咽解毒。处方:山栀子9g淡豆豉9g金银花9g薄荷3g牛蒡子9g炙甘草3g蝉蜕3g僵蚕6g水牛角6g连翘9g桔梗6g马勃6g芦根30g灯芯3g淡竹叶3g应用:用于猩红热等。

20.流感方(《中医杂志》)病机:内有郁热,外感风寒。脉症:高热恶寒,无汗头痛,纳呆乏力,口渴尿少,舌红苔黄腻,脉浮数。治法:清解郁热,宣肺散寒,通腑化痰。处方:荆芥12g防风9g柴胡9g葛根9g金银花18g连翘15g大青叶15g生石膏30g杏仁9g射干12g茵陈9g炙甘草6g应用:用于流行性感冒,寒热错杂者。

21.翘荷汤(《温病条辨》)

病机:上焦气分燥热扰及清窍。脉症:耳鸣,目赤,龈肿,咽痛,苔薄黄而干,脉数。治法:清宣上焦气分燥热。处方:薄荷6g连翘6g生甘草3g山栀子6g桔梗9g绿豆皮6g应用:用于中耳炎,鼻窦炎,咽炎,扁桃体炎,牙周围炎,流行性急性结膜炎等。

22.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

病机:风热疫毒,壅于上焦。脉症:壮热烦躁,腮部肿痛,头痛,口渴欲饮,咽红肿痛,舌红苔黄,脉滑数。治法:清热解毒,疏风散邪。处方:黄芩15g黄连15g橘红6g玄参6g炙甘草6g连翘6g牛蒡子6g板蓝根9g马勃6g僵蚕3g升麻3g柴胡6g桔梗6g应用:用于流行性腮腺炎,急性扁桃体炎等。

23.代赈普济散(《重订广温热论》)病机:风热时毒,充斥肺胃,攻窜头面。脉症:憎寒发热,头面红肿,咽喉疼痛,舌红苔黄,脉数实。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消肿。处方:桔梗、升麻、浮萍、金银花、连翘、玄参各9g牛蒡子、芥穗各8g蝉蜕、黄芩、大青叶、白僵蚕各6g薄荷、人中黄、马勃、射干、大黄各4g应用:用于大头瘟,急性扁桃体炎,麻疹疹出不畅等。

24.通圣解毒散(《证治准绳》)病机:风热时毒壅盛于肺胃及肠腑。脉症:高热,烦躁,口渴咽痛,目赤,头面及两耳上下前后红赤肿痛,便秘,溲热赤短少,舌赤苔黄,脉数。治法:清透热毒,攻下泄热。处方:防风12g川芎12g白芷12g金银花12g连翘12g牛蒡子12g山栀子12g滑石12g芒硝6g大黄6g桔梗6g甘草6g犀角3g(水牛角24g代)大青叶3g薄荷3g淡豆豉6g鲜葱白三根应用:用于流行性腮腺炎,急性扁桃体炎,颜面丹毒等。

25.腮腺宁冲剂(《传染病实用方》)病机:风热疫毒,侵入营血。脉症:腮腺肿大连及颌部,壮热,烦渴,舌红苔黄,脉数。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处方:葛根6g赤芍药9g连翘9g大青叶9g栝蒌9g天花粉9g金银花9g应用:用于流行性腮腺炎。

26.六神丸(《喉科心法》)病机:热毒上攻咽喉。脉症:咽喉溃烂,疼痛,口舌生疮,舌红苔黄,脉数。治法:清热解毒,利咽止痛。处方:牛黄5g蟾酥0.5g朱砂5g珍珠0.5g既可外用吹喉,亦可内服。应用:用于猩红热,白喉,扁桃体炎,口疮等。

27.永安止痒汤(《古今名方》)病机:外感风湿,蕴于卫分。脉症:疹色淡红稀疏,皮肤瘙痒,发热恶风,精神倦怠,胃纳欠佳,舌红苔薄白,脉数。治法:祛风活血,利湿止痒。处方:麻黄6g僵蚕6g防风6g荆芥6g薄荷6g炙甘草6g苍术9g桃仁9g红花9g当归9g赤芍药9g应用:用于风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等。

28.宣毒发表汤(《痘疹活幼至宝》)病机:麻疹郁肺。脉症:恶寒轻,发热重,咳嗽,鼻塞流涕,眼泪汪汪,痘疹隐现不出,口腔颊黏膜出现麻疹黏膜斑,烦躁口渴,小便赤。治法:辛凉透疹。处方:升麻3g葛根3g前胡3g桔梗3g枳壳3g荆芥1.5g防风1.5g薄荷3g炙甘草6g木通3g连翘3g牛蒡子3g杏仁3g淡竹叶3g应用:用于麻疹疹前期及其他痘疹,疹出不透者。

29.发疹紫草汤(《医方类聚》)病机:正气不足,疹毒内陷。脉症:痘疹疹出即没,神疲乏力,伴低热。治法:扶正祛邪,凉血透疹。处方:紫草9g炙甘草6g糯米9g黄芪9g应用:用于麻疹。

30.化毒清表汤(《麻科活人全书》)病机:疹毒内侵,犯于脾肺。脉症:麻疹发疹期壮热,咳嗽,涕浊痰稠,目赤羞明,疹点外透。治法:解毒透疹。处方:前胡3g葛根3g知母3g连翘3g桔梗3g牛蒡子3g木通1.5g玄参3g黄连1.5g天花粉3g地骨皮3g淡竹叶3g生甘草1g灯心草1.5g应用:用于麻疹出疹期。

31.清解汤(《北京中医》)病机:疹毒闭肺。脉症:疹出色紫,仍高热不退,咳剧,口渴烦躁,舌红苔黄,脉沉数。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清营。处方:金银花9g连翘9g芦根15g茅根15g紫草9g生地黄9g牡丹皮6g赤芍药5g淡竹叶6g应用:用于麻疹之疹毒闭肺证。

32.竹叶牛蒡汤(《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病机:风热闭肺,麻疹透发不畅。脉症:麻疹透发不出,咳嗽喘急,烦闷躁乱,咽喉肿痛。治法:透疹解毒,清宣肺胃。处方:西河柳15g荆芥3g蝉蜕3g薄荷3g炙甘草3g知母3g牛蒡子6g葛根6g玄参6g麦门冬9g淡竹叶30g应用:用于麻疹,咽炎,风疹等。

33.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病机:痈疮疔毒,火毒结聚。脉症:痈疮疔毒,红肿热痛,高热烦渴,舌红苔黄,脉数。治法:清热解毒,消散疔疮。处方:金银花15g菊花12g蒲公英12g紫花地丁9g紫背天葵9g应用:用于痈疮疖肿,热毒炽盛者。

34.麻杏石甘汤(《伤寒论》)病机:邪热壅肺,肺失宣降。脉症:身热,汗出,烦渴,咳喘,胸闷胸痛,痰白而黏或黄,舌红苔黄,脉数。治法:清热宣肺,降气平喘。处方:麻黄9g杏仁9g炙甘草6g生石膏12g应用:用于感冒及流行性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大叶性肺炎,支气管哮喘,百日咳,白喉,鼻窦炎及副鼻窦炎,麻疹及麻疹合并肺炎,急性荨麻疹,烂喉痧,角膜溃疡,急性虹膜睫状体炎,斑疹伤寒等。

35.桔梗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病机:外感风热,郁于肺经。脉症:发热无汗,咳嗽,口渴,苔薄白或微黄,脉浮大而数。治法:清热宣肺。处方:薄荷3g黄芩3g炙甘草3g山栀子3g桔梗9g连翘6g应用:用于流行性感冒。

36.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病机:燥热伤肺、气逆津伤脉症:发热,口渴,心烦,干咳气喘,胸满胁痛,咽干鼻燥,舌边尖红赤,苔薄白燥或薄黄燥,脉数。治法:清泄肺热,养阴润燥。处方:石膏9g桑叶9g甘草3g人参3g胡麻仁3g阿胶3g麦门冬4g杏仁3g枇杷叶3g应用:用于秋季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

37.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温热逢源》)病机:热郁胆腑,胆热犯胃。脉症:发热,口苦而渴,干呕心烦,胸胁不舒,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治法:苦寒清热,宣郁透邪。处方:黄芩9g白芍药9g炙甘草3g大枣三枚豆豉12g玄参9g应用:用于重型流感。

38.黄连黄芩汤(《温病条辨》)病机:胆经郁热,不得发越。脉症:身热心烦,干呕,口苦而渴,尿少,舌苔黄,脉弦数。治法:清宣郁热。处方:黄连6g黄芩6g郁金6g淡豆豉6g应用:用于急性胆囊炎,胆道感染,胃肠炎等。

39.凉膈散(《和剂局方》)病机:热灼胸膈,微兼腑实。脉症:身热不已,烦躁不安,胸膈灼热如焚,唇焦咽燥,口渴,口舌生疮,面红目赤,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黄燥,脉滑数。治法:清泄膈热,泻火通便。处方:大黄9g芒硝9g(冲服)栀子12g薄荷12g黄芩6g炙甘草6g连翘6g应用:用于支气管扩张,急性扁桃体炎,百日咳,大叶性肺炎,乙型脑炎,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胆道感染,妇女经前期综合征,急性阑尾炎等。

40.余氏清心凉膈散(《温热经纬》)病机:温热时毒,壅结气分。脉症:壮热口渴,烦躁,咽喉红肿糜烂,肌肤丹痧显露,舌红赤有珠,苔黄燥,脉洪数。治法:清气清毒,透泄郁热。处方:连翘9g黄芩9g山栀子9g薄荷3g生石膏18g桔梗3g炙甘草3g淡竹叶9g应用:用于猩红热。

41.清心凉膈散(《温热经纬》)病机:温毒侵袭,气营两燔。脉症:壮热,口渴,烦躁,咽喉红肿腐烂,皮肤丹痧显露,舌红赤,苔黄燥,脉洪数。治法:清气解毒,凉膈泄热。处方:连翘12g大黄(酒浸)6g芒硝6g炙甘草6g黄芩(酒炒)3g薄荷3g山栀子3g桔梗6g淡竹叶7片生白蜜30ml

42.小陷胸加枳实汤(《温病条辨》)病机:痰热结胸,气失通降。脉症:身热面赤,渴喜凉饮,饮不解渴,得水则呕,按之胸下痛,便秘,舌苔黄滑或腻,脉洪滑。治法:清热化痰散结。处方:黄连6g栝蒌9g枳实6g半夏9g应用:用于急慢性胆囊炎,传染性肝炎,渗出性胸膜炎,支气管炎,胃炎等。

43.白虎汤(《伤寒论》)病机:阳明气分热盛,邪盛正旺,正邪剧争,里热蒸腾。脉症:壮热,大汗出,口烦渴,喜冷饮,面赤心烦,或喘息气急,舌苔黄燥,脉洪大而数。治法:清热除烦,生津止呕。处方:生石膏24g知母12g生甘草3g粳米9g应用:用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风湿性心肌炎,大叶性肺炎,流行性出血热,疟疾,麻疹,钩端螺旋体病,伤寒、副伤寒,中暑,糖尿病,急性口腔炎,牙龈炎,全身性瘙痒症,恶性肿瘤高热等。

44.白虎加人参汤(《温病条辨》)病机:阳明热炽,邪热蒸腾,迫津外泄,气随津伤。脉症:壮热汗多,面赤心烦,口渴齿燥,背微恶寒,尿黄神倦,舌苔黄燥,脉洪大而芤。治法:清热益气。处方:生石膏24g知母12g生甘草3g粳米9g人参9g应用:用于流行性乙型肝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风湿性心肌炎,流行性出血热,疟疾,麻疹,钩端螺旋体病,伤寒、副伤寒,中暑,糖尿病等。

45.白虎加苍术汤(《温病条辨》)病机:阳明热盛,兼太阴湿阻。脉症:壮热面赤,烦渴,汗多尿少,脘痞身重,苔黄微腻,脉洪大。治法:清热化湿。处方:生石膏24g知母12g甘草3g粳米9g苍术9g应用:用于伤寒、副伤寒,脊髓灰质炎,风湿热等。

46.苍术白虎汤加减方(《重订通俗伤寒论》)病机:暑湿中阻,暑热偏盛。脉症:高热,汗出,面赤恶热,气粗息促,肢体酸楚,心烦口渴,小便不利,脘痞呕恶,舌红赤,苔黄腻,脉洪大。治法:清暑化湿。处方:苍术9g生石膏18g白豆蔻12g滑石12g知母9g草果仁9g荷叶9g竹叶12g应用:用于夏季上呼吸道感染,夏季热,钩端螺旋体病,乙型脑炎。

47.王氏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病机:暑热未退,津气两伤。脉症:身热息高,口渴多汗,心烦尿赤,肢倦神疲,脉虚无力。治法:清热涤暑,益气生津。处方:西洋参6g石斛15g麦门冬9g黄连3g淡竹叶6g荷梗15g知母6g甘草3g粳米15g西瓜翠衣若干

应用:用于中暑,乙型脑炎等。

48.东垣清暑益气汤(《脾胃论》)病机:暑湿内郁,气阴两伤。脉症:发热自汗,心烦口渴,胸闷气短,肢倦神疲,溲赤便溏,苔腻,脉大无力或濡滑带数。治法:清暑化湿,培元和中。处方:黄芪3g苍术3g升麻3g人参1.5g泽泻1.5g神曲1.5g橘皮1.5g白术1.5g麦门冬1g当归1g炙甘草1g青皮1g黄柏1g五味子1g应用:用于夏季急性胃肠炎,夏季热,钩端螺旋体病,乙型脑炎等。

49.宣白承气汤(《温病条辨》)病机:痰热阻肺,大肠热结。脉症:潮热便秘,痰涎壅滞,喘促不宁,舌苔黄腻或黄滑,脉右寸实大。治法:宣肺化痰,泄热攻下。处方:生石膏15g大黄9g杏仁6g栝蒌皮6g应用:用于肺炎,斑疹伤寒等。

50.陷胸承气汤(《温病条辨》)病机:上焦邪热未清,已入中焦阳明。脉症:大热大渴,痰涎壅盛,舌燥,苔色金黄,脉不浮而躁。治法:化痰开结,通腑泻热。处方:大黄15g厚朴6g枳实6g半夏9g栝蒌9g黄连6g应用:用于中毒性痢疾,肠麻痹,急性胆囊炎,胆道蛔虫症,渗出性胸膜炎等。

51.新加黄龙汤(《温病条辨》)病机:阳明腑实,应下失下,耗气伤津。脉症:身热,腹痛,便秘,口干咽燥,倦怠少气,撮空理线,肢体震颤,视物不清,舌苔黄燥或焦黑,脉沉弱或沉细。治法:滋阴益气,清热泻结。处方:生地黄15g麦门冬12g玄参15g大黄9g芒硝3g(冲服)生甘草6g人参6g当归5g海参2条姜汁5ml应用:用于习惯性便秘而体质虚弱者。

52.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病机:素体阴虚,燥热内结。脉症:身热,腹热,大便秘结,口干唇裂,痔疮日久,小便短少,苔燥少津,脉沉细。治法:滋阴增液,通便泄热。处方:玄参18g麦门冬15g生地黄15g大黄6g芒硝3g应用:用于习惯性便秘,复发性口腔溃疡,甲状腺机能亢进,糖尿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53.解毒承气汤(《伤寒温疫条辨》)病机:阳明腑实,兼有三焦火炽。脉症:壮热,大便不通,腹部胀满,头目眩晕,谵语狂乱,吐衄发斑,咽喉肿痛,口舌生疮,舌红苔黄,脉沉数有力。治法:攻下热结,清泄三焦。处方:僵蚕9g蝉蜕3g黄连3g黄芩3g黄柏3g山栀子3g枳实6g厚朴15g大黄12g芒硝9g(冲服)应用:用于急性肠梗阻及各种感染症,传染病伴有便秘者。

54.导赤承气汤(《温病条辨》)病机:大肠热结,小肠热盛。脉症:身热,腹满,大便不通,小便不畅,尿时疼痛,尿色红赤,时烦渴甚,舌苔黄燥,脉沉数。治法:攻下热结,清泄小肠。处方:赤芍药9g生地黄15g大黄9g黄连6g黄柏6g芒硝3g(冲服)应用:用于泌尿系感染等。

55.紫草承气汤(《幼科准绳》)病机:水痘热毒壅遏。脉症:皮肤水痘,身热,腹胀便秘,或痘未出而喘息腹胀,大便不通,烦躁口渴,谵语不安。治法:泄热解毒。处方:厚朴6g大黄12g枳实3g紫草3g应用:用于水痘毒热较重者。

56.五仁橘皮汤(《通俗伤寒论》)病机:肺有燥热,液亏肠闭。脉症:咳嗽不爽,多痰,胸满腹胀,大便秘结,舌红而干。治法:肃肺化痰,润肠通便。处方:杏仁9g松子仁9g郁李仁12g桃仁6g柏子仁6g橘皮6g应用:急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等。

57.枳实导滞汤(《通俗伤寒论》)病机:湿热郁蒸气分,胶结胃肠。脉症:胸腹灼热,呕恶,便溏不爽,色黄如酱,或便秘或里急后重,小便黄赤,苔黄垢腻,脉濡数。治法:导滞通下,清热化湿。处方:枳实12g大黄12g山楂9g槟榔9g厚朴9g黄连9g神曲15g连翘12g紫草9g木通6g炙甘草6g应用:用于急性胃肠炎,泌尿系感染,肠麻痹,肝硬化腹水,不完全性肠梗阻,细菌性痢疾,饮食积滞,消化不良等。

58.加味白头翁汤(《温病条辨》)病机:湿热阻滞大肠,大肠传导失职。脉症:身热口渴,下痢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脓血,肛门灼热,舌苔黄腻,脉数。治法:清热燥湿,凉血止痢。处方:白头翁9g秦皮6g黄连6g黄柏6g白芍药6g黄芩9g应用:用于肠炎,痢疾等。

59.芍药汤(《医学六书》)病机:湿热疫毒,蕴蓄于肠。脉症:腹痛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胸脘痞闷,苔腻微黄,脉滑数。治法:清热解毒,调和气血。处方:白芍药15g当归9g黄连9g槟榔6g木香6g炙甘草5g大黄9g黄芩9g肉桂3g应用:用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过敏性结肠炎,急性肠炎等。

60.香连丸(《兵部手集方》)病机:湿热之邪郁结肠道。脉症:下痢脓血相兼,腹痛,里急后重,两胁胀满,胸脘痞闷,食少舌红,脉弦数。处方:黄连12g木香9g应用:用于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等。

61.止痢汤(《验方选编》)病机:湿热下注,气滞伤血。脉症: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便下脓血,舌苔黄腻,脉弦滑。治法:清热利湿,止痢解毒。处方:马齿苋30g地锦草15g凤尾草土5g应用:用于细菌性痢疾,急性肠炎及伤寒等。

62.一加减正气散(《温病条辨》)病机:中焦湿郁,升降失司。脉症:脘闷腹胀,大便不爽。治法:芳香化浊,行气导滞。处方:藿香梗15g厚朴9g茯苓皮9g杏仁9g陈皮9g神曲6g麦芽6g茵陈9g大腹皮9g应用:用于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等。

63.二加减正气散(《温病条辨》)病机:湿郁三焦。脉症:脘部闷胀,便溏,身体重痛,舌白腻,脉濡。治法:燥湿利湿,宣通表里。处方:藿香梗9g陈皮6g厚朴6g薏苡仁9g茯苓皮9g木防己9g大豆黄卷6g通草6g应用:用于急慢性胃炎,肠炎等。

64.三加减正气散(《温病条辨》)病机:湿浊阻滞,气机不畅,久郁化热。脉症:身热,胸脘满闷;大便溏泄,小便色黄,舌黄腻,脉濡。治法:化湿理气,兼以泄热。处方:藿香9g茯苓皮9g厚朴6g陈皮6g杏仁9g滑石15g应用:用于急慢性胃炎,肠炎等。

65.雷氏宣透膜原法(《时病论》)病机:湿热秽浊郁伏膜原,气机失调。脉症:寒热往来,寒甚热微,身痛有汗,头重,胸闷,手足沉重,呕逆胀满,舌苔白腻厚浊,脉缓。治法:疏利透达膜原湿浊。处方:厚朴3g槟榔6g草果3g黄芩3g甘草3g藿香3g半夏3g应用:用于夏季流行性感冒,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等。

66.竹茹温胆汤(《万病回春》)病机:痰热壅肺,肺失宣降。脉症:胸胁苦满,咳嗽多痰,呕恶纳差,舌苔白腻,脉濡数。治法:清热化痰,泻肺降逆。处方:柴胡6g竹茹9g桔梗9g枳实9g黄连3g陈皮6g半夏3g茯苓3g香附3g炙甘草9g人参3g应用:用于流行性感冒。

67.蒿芩清胆汤(《重订通俗伤寒论》)病机:湿热内郁,枢机不利,胆热炽盛。脉症:寒热似疟,身热汗后较重,入暮尤甚,天明得汗稍减,但胸腹灼热不除,口渴心烦,脘痞,苔薄白而腻,脉弦数。治法:清胆利湿,和胃化痰。处方:青蒿6g黄芩6g竹茹9g半夏6g枳壳6g陈皮6g茯苓9g碧玉散9g(包煎)应用:用于疟疾,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胆囊炎,急性传染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大叶性肺炎,偏头痛,癫痫,糖尿病,鼻窦炎等。

68.柴胡白虎汤(《重订通俗伤寒论》)病机:邪郁少阳,少阳阳明合病。脉症:往来寒热,口苦而渴,耳聋,心烦喜呕,不欲饮食,大便秘结,小便少,苔黄而干,脉弦数。治法:和解清降。处方:柴胡9g生石膏15g天花粉15g梗米9g黄芩6g知母6g炙甘草3g荷叶6g应用:用于流行性感冒及败血症属少阳阳明同病者。

69.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病机:湿热蕴结肝胆。脉症: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或见小便混浊,妇女湿热带下,舌苔黄腻,脉弦数。治法: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处方:龙胆草6g柴胡3g泽泻3g车前子6g木通3g生地黄12g当归12g黄芩6g生甘草3g山栀子6g。应用:用于带状疱疹,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急性胆囊炎,尿路感染,急性盆腔炎等。

70.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病机:热毒壅盛三焦。脉症:发热,心烦躁扰,口燥咽干,失眠,或吐衄发斑以及外科痈肿疔毒,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治法:泻火解毒。处方:黄连9g黄芩6g黄柏6g山栀子9g应用:用于败血症,脓毒血症,痢疾,肺炎,外科疮疡红肿等。

71.三石汤(《温病条辨》)病机:暑湿内蕴,弥漫三焦。脉症:身热面赤,耳聋,头身困重,胸闷脘痞,或咳痰带血,下利稀水,小便短赤,不甚渴饮,舌红赤,苔黄滑。治法:清热利湿,宣通三焦。处方:滑石9g生石膏15g寒水石9g杏仁9g竹茹6g金银花9g通草6g应用: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初期),斑疹伤寒(中期)等。

72.雷氏芳香化浊法(《时病论》)病机:湿浊偏盛,困阻中焦,脾胃升降失司。脉症:身热不扬,脘痞腹胀,恶心欲吐,口不渴,渴不欲饮或渴喜热饮,大便溏泄,小便混浊,舌苔白腻,脉濡缓。治法:燥湿化浊。处方:藿香叶3g佩兰叶3g陈皮6g半夏6g大腹皮3g厚朴3g鲜荷叶9g应用:用于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等。

73.薏苡竹叶散(《温病条辨》)病机:湿热郁蒸,外发白胚。脉症:身热身痛,汗出不解,胸脘痞闷,呕恶便溏,胸腹部发出白胚,舌苔黄腻,脉濡。治法:解毒清热利湿,透邪外达。处方:薏苡仁15g淡竹叶9g滑石15g白蔻仁6g连翘9g茯苓6g通草6g应用:用于急慢性湿疹。

74.除湿胃苓汤(《医宗金鉴》)病机:湿热蕴毒,侵袭肺卫。脉症:带状疱疹,水泡大小不等,其色黄白,破烂流水,痛甚。治法:清热燥湿。处方:苍术3g厚朴3g陈皮3g猪苓3g泽泻3g茯苓3g白术3g滑石3g防风3g山栀子3g木通3g肉桂1g应用:用于带状疱疹。

75.茯苓皮汤(《温病条辨》)病机:湿浊久困中焦,上下阻遏气机。脉症:小便不通,热蒸头胀神识昏蒙,渴不多饮,身痛呕逆,脘痞腹胀,舌苔白腻。治法:淡渗利湿。处方:茯苓皮15g生薏苡仁15g猪苓9g大腹皮9g通草9g淡竹叶6g应用:用于伤寒、副伤寒,急性肾小球肾炎等。

76.宣清导浊汤(《温病条辨》)病机:湿浊久羁,邪郁气结,肠道传导失常。脉症:神识如蒙,脘痞腹胀,小腹硬满,大便不通,苔垢腻。治法:宣通气机,清化湿浊。处方:猪苓15g茯苓15g寒水石18g蚕砂12g皂荚子9g应用:用于伤寒、副伤寒等。

77.王氏连朴饮(《随息居重订霍乱论》)病机:湿热俱盛,交蒸中焦。脉症:发热,汗出不解,口渴不欲多饮,脘腹痞闷,呕恶,小便短赤,便溏色黄,苔黄滑腻,脉濡数。治法:清热化湿,凋和肠胃。处方:黄连3g厚朴6g石菖蒲3g半夏3g淡豆豉9g山栀子9g应用:用于黄疸型传染性肝炎,伤寒、副伤寒,脊髓灰质炎瘫痪前期,湿疹,急性胃肠炎等。

78.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病机:湿热并重,交蒸酿毒,充斥气分。脉症:发热口渴,胸痞腹胀,肢酸倦怠,咽肿尿赤,或身目发黄,吐泻交作,淋浊,舌苔黄腻。治法:利湿化浊,清热解毒。处方:滑石18g茵陈15g黄芩9g石菖蒲12g贝母6g木通3g藿香6g射干6g连翘6g薄荷6g白豆蔻6g应用:用于急性胃肠炎,支气管扩张,急性扁桃体炎,伤寒、副伤寒,黄疸型传染性肝炎,乙型脑炎,细菌性痢疾,胆囊炎,钩端螺旋体病,布氏杆菌病,疟疾,斑疹伤寒,变应性亚败血症,卡他性结膜炎,脊髓侧索硬化性肌萎缩,霉菌性口腔炎等。

79.昌阳泻心汤(《重订霍乱论》)病机:湿热互结,热重于湿,蒙蔽心神。脉症:身热,神志昏蒙,时清时寐,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耳聋,时有谵语,舌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化湿,开窍醒神。处方:石菖蒲6g黄芩3g半夏3g黄连3g苏叶1g厚朴3g竹茹9g竹沥20ml生姜汁4滴枇杷叶30g芦根60g应用:用于伤寒及副伤寒。

80.杏仁滑石汤(《温病条辨》)病机:湿热交蒸,弥漫三焦。脉症:潮热呕恶,胸痞满闷,烦渴下利,汗出尿短,便溏,舌苔灰垢,脉濡数。治法:清化三焦湿热。处方:杏仁9g滑石9g黄芩6g橘红3g黄连3g郁金6g通草3g厚朴6g半夏9g应用:用于伤寒、副伤寒,邪在卫分者。

81.黄芩滑石汤(《温病条辨》)病机:脾蕴湿热,湿热胶着。脉症:发热身痛,渴不多饮,或不渴,汗出热减,继而复热,胸脘痞闷,便溏不爽,舌淡黄而滑,脉缓。治法:清热利湿。处方:黄芩9g滑石9g茯苓9g大腹皮6g白豆蔻3g通草3g猪苓9g应用:用于慢性结肠炎。

82.芩连二陈汤(《重订通俗伤寒论》)病机:湿热郁蒸,三焦气滞。脉症:寒热交作,头目眩晕,脘痞腹胀,时作呕恶,小便不利,舌苔黄腻,脉濡滑。治法:分消湿热,宣通气机。处方:黄芩6g半夏4g竹茹6g赤茯苓9g黄连3g陈皮5g枳实5g碧玉散9g(包煎)生姜汁10ml竹沥10ml应用:用于慢性胃炎,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等。

83.八正散(《和剂局方》)病机:湿热下注,膀胱气化不利脉症:身热口渴,尿频尿急,溺时热痛,淋漓不畅,尿浑色黄,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泻火,利水通淋。处方:车前子9g瞿麦9g扁蓄9g滑石9g山栀子9g炙甘草9g木通9g大黄9g应用:用于膀胱炎,尿道炎,急性前列腺炎,泌尿系结石,肾盂肾炎等。

84.冬地三黄汤(《温热经纬》)病机:暑热郁阻气分,热结阴伤。脉症:小便短少不利;发热,口渴无汗,舌干红,苔黄燥,脉细数。治法:滋阴生津,泻火解毒。处方:麦门冬24g黄连3g苇根汁(适量冲服)玄参12g黄柏3g黄芩3g生地黄12g金银花(适量冲服)生甘草3g应用:用于流行性出血热,散发性脑炎等。

85.增液汤(《温病条辨》)病机:阳明温病津液不足,肠燥便秘。脉症:大便秘结,口燥咽干而渴,或头昏腹胀,舌红少津,无苔或苔焦燥,脉细。治法:滋阴清热,润燥通便。处方:玄参15g麦门冬12g生地黄12g应用:用于习惯性便秘,结肠过敏,肠结核,慢性胰腺炎,痔疮,乙型脑炎,肺炎,鼻出血,牙周炎,放射治疗所致口腔反应等。

86.宣痹汤(《温病条辨》)病机:湿郁筋脉,肺卫失宣。脉症:发热,四肢关节灼痛,有汗,口渴,胸脘痞闷,小便短,舌红,苔微黄,脉滑数。治法:宣痹,清热,利湿。处方:枇杷叶6g郁金6g射干3g通草3g淡豆豉6g应用:用于流行性感冒。

87.防瘫汤(《传染病证治从新》)病机:湿热外侵,肺胃同病。脉症:发热,多汗,头痛倦怠,咽痛咳嗽,纳呆,恶心呕吐,大便溏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疏表泻热,除湿扶正。处方:麻黄4g柴胡9g紫草12g黄柏9g蒲公英20g地丁15g黄精15g应用:用于脊髓灰质炎前驱期。

88.胜瘫汤(《传染病证治从新》)病机:湿热伤络,气阴两伤。脉症:神疲乏力,肢体痿软,筋脉弛张,舌红少津,苔微黄,脉细数。治法:清热化湿,扶正补虚。处方:桑寄生15g灵芝15g人参3g紫花地丁15g黄柏15g水牛角15g鳖甲9g沙参9g黄精15g应用:用于脊髓灰质炎瘫痪期。

89.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生地,玄参方(《温病条辨》)病机:热毒炽盛,气营两燔。脉症:壮热,口渴,头痛,烦躁不安,肌肤发斑,舌苔黄,脉数。治法:辛寒清气,凉营解毒(气营两清)处方:生石膏30g知母12g玄参12g生地黄18g麦门冬18g应用:用于重型流感,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证等。

90.化斑汤(《温病条辨》)病机:阳明热毒,内郁营血,外郁肌表。脉症:壮热口渴,头痛,心烦躁扰,肌肤发斑,甚或吐血,衄血,舌绛,苔黄燥,脉数。治法:清热化斑,凉血解毒。处方:生石膏30g知母12g生甘草9g玄参9g犀角6g(水牛角9g代)粳米30g应用:用于猩红热,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紫斑等。

91.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病机:瘟疫热毒,充斥内外,气血两燔。脉症:大热渴饮,头痛如劈,干呕狂躁,神昏谵语,视物昏瞀,或发斑疹,或吐血衄血,四肢抽搐或厥逆,舌绛唇焦,脉沉数。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泻火。处方:生石膏18g生地黄12g犀角3g(水牛角9g代)黄连9g山栀子9g桔梗6g黄芩6g知母12g赤芍药15g玄参6g连翘3g炙甘草6g牡丹皮9g淡竹叶9g应用:用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出血热,急性全身化脓性感染,化脓性髋关节炎,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腺病毒肺炎,白塞氏综合征,麻疹,剥脱性皮炎等。

92.凉营清气汤(《丁甘仁医案》)病机:邪毒化火,燔灼气血。脉症:咽喉红肿糜烂,丹痧密布,红晕如斑,赤紫成片,状如杨梅,脉细数。治法:清气凉营(血),解毒救阴。处方:犀角1.5g(水牛角9g代替)石斛3g山栀子6g牡丹皮6g鲜生地黄3g薄荷3g黄连3g赤芍药6g玄参9g生石膏24g连翘9g生甘草9g淡竹叶30片白茅根30g芦根30g应用:用于猩红热。

93.羚角钩藤汤(《重订通俗伤寒论》)病机:热邪内陷,深入厥阴,热盛动风。脉症:头晕胀痛,手足躁扰,高热不退,烦躁狂乱,神昏痉厥,舌绛而干,脉弦数。治法:清热开窍,化痰解毒。处方:羚羊角6g桑叶6g贝母12g生地黄15g钩藤9g菊花9g白芍药9g茯苓9g竹茹15g生甘草3g应用:用于高血压病及高血压脑病,乙型脑炎,脑血管意外,中毒性麻疹,妊娠子痫等。

94.流脑协定方(《传染病实用方》)病机:温热毒邪内盛,引动肝风。脉症:身热壮盛,头晕胀痛,手足躁扰,甚则狂乱,神昏,全身抽搐,牙关紧闭,颈项强直,舌干绛,脉弦数。治法:清热解毒,凉肝息风。处方:龙胆草6g钩藤15g全蝎5只连翘15g石决明30g忍冬藤15g黄芩6g山栀子12g僵蚕9g蒲公英12g赤芍药6g应用:用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95.清营汤(《温病条辨》)病机:热结心营,营阴受损。脉症:身热夜甚,心烦躁扰,斑疹隐隐,咽干不渴,时有谵语,舌红苔薄或无苔,脉细数。治法:清营泄热,养阴生津。处方:犀角3g(水牛角15g代)生地黄15g玄参9g竹叶心3g麦门冬9g丹参6g黄连6g金银花9g连翘6g应用:用于各种急性传染病或非传染病极期有出血倾向者,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毒性心肌炎,大叶性肺炎,登革热,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症(川崎氏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感染性休克,术后胆道残余结石,药物性皮炎等。

96.清宫汤(《温病条辨》)病机:邪陷心包,营阴耗损。脉症:身热肢厥,神昏谵语,舌红绛,脉细数。治法:清心营,养心阴。处方:玄参心9g莲子心3g竹叶卷心6g连翘心6g水牛角9g麦门冬9g应用:用于热病神昏,急性重症肝炎和亚急性重症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等。

97.神犀丹(《温热经纬》)病机:暑热燔灼血分,内陷心包,风动痰生。脉症:灼热躁扰,斑疹密布,神昏谵语或谵妄,吐血,衄血,便血,或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喉中痰鸣,舌绛苔焦。治法:凉血解毒,清心开窍。处方:水牛角石菖蒲黄芩金汁连翘生地黄金银花板蓝根淡豆豉玄参天花粉紫草(成药,配制从略)应用:用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暴发型),急性或亚急性重症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大叶性肺炎,麻疹,赤游丹等。

98.导赤清心汤(《通俗伤寒论》)病机:心营热盛,下移小肠。脉症:发热,日轻夜重,心烦不寐,口干,渴不欲饮,小便短赤热痛,舌绛,脉细数。治法:清心凉营,清泻小肠。处方:生地黄18g茯神6g木通3g麦门冬3g牡丹皮6g益元散9g(包煎)淡竹叶6g莲子心30g灯芯20支童便5ml应用:用于泌尿系感染,小儿夜啼等。

99.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病机:热邪内陷心包,痰热蒙闭心窍。脉症:高热烦躁,神昏谵语,不省人事,惊厥,中风偏瘫,便闭,舌红或绛,脉数。治法:清热开窍,豁痰解毒。处方:牛黄郁金犀角黄连朱砂冰片麝香珍珠山栀子雄黄黄芩金箔(成药,配制从略)应用:用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各种急性病引起的高热,脑血管意外,乙型脑炎,急性脊髓灰质炎,急性肝昏迷,中毒性肺炎,中毒性痢疾,伤寒、副伤寒,小儿高热惊厥,颅脑损伤,癫痫等。

.紫雪丹(《和剂局方》)病机:热陷心营,动风闭窍。脉症:身热肢厥,神昏谵语,舌蹇,烦躁,口渴唇焦,尿赤,便闭,舌红绛,脉细数。治法:清营开窍,镇痉息风。处方:滑石石膏磁石寒水石羚羊角青木香犀角沉香丁香升麻玄参炙甘草芒硝硝石麝香朱砂黄金(成药,配制从略)应用:用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脑溢血,各种急性传染性疾病,急性亚急性重症肝炎,过敏性哮喘,麻疹合并肺炎,伤寒,精神分裂症,药物性皮炎,癫痫等。

.苏合香丸(《和剂局方》)病机:寒湿秽浊阻遏气机,蒙蔽心窍。脉症:突然昏倒,牙关紧闭,不省人事,或胸闷脘痞,腹痛面青,欲吐泻不得,小便不通,舌苔白腻。治法:芳香开窍,辟秽化浊。处方:白术青木香(水牛角代)朱砂沉香麝香诃子白檀香安息香丁香荜菝香附冰片苏合油乳香(成药,配制从略)应用:用于中暑,乙型脑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胆道蛔虫症,癔病性昏厥,精神分裂症,一氧化碳中毒,木薯中毒,脑震荡,癫痫等。

.牛黄清心丸(《痘疹世医心法》)病机:温邪内陷,邪陷心包。脉症:神昏谵语,身热,烦躁不安,以及突然仆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治法:清热解毒,开窍安神。处方:黄连15g黄芩9g山栀子9g郁金6g朱砂3g牛黄0.75g共研细末,腊雪调面糊丸。应用:用于急性或亚急性重症肝炎,小儿惊厥,中风窍闭等。

.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病机:血分热盛,迫血妄行。脉症:身热夜甚,躁扰昏狂,斑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妇女月经量多,漱水不欲咽,胸中烦痛,大便黑而易解,舌深绛起刺,脉数。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北京看白癜风最好医院
哪个医院治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ooiwm.com/lblcs/10358.html
热点排行
简述扁桃体炎常识

慢性扁桃体炎可能是因为我们平时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很好的注意不补水和休息,……【查看详情】

精彩推荐
简述扁桃体炎常识

慢性扁桃体炎可能是因为我们平时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很好的注意不……【查看详情】

相关导读
简述扁桃体炎常识

慢性扁桃体炎可能是因为我们平时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很好的注意不……【查看详情】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