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发烧了,许多父母往往束手无策,医院寻求医生的帮助,其实,发热是小儿临床常见症状,也是机体启动免疫系统采取自我保护的一种机制,无需过度紧张。医院儿科主任,郑之卿主任给我们讲解儿童发热,郑主任,年毕业于原河南医学院医疗系,从事儿内科工作30余年,擅长儿童肾病、呼吸、新生儿以及儿童重症疾病的诊断与抢救工作。同时兼任河南省医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儿科医生协会委员、新生儿网络救治中心成员,新乡医学院教授,著有两部儿科医学专著丛书。曾获得濮阳市科技成果一等奖一项、二等奖四项。在国家级及省级儿科杂志发表医学论文数十篇。
发热(fever)是指体温超过正常范围高限,是小儿十分常见的一种症状。正常小儿腋表体温为36℃~37℃(肛表测得的体温比口表高约0.3℃,口表测得的体温比腋表高约0.4℃),腋表如超过37.4℃可认为是发热。在多数情况下,发热是身体对抗入侵病原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是人体正在发动免疫系统抵抗感染的一个过程。体温的异常升高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不一定成正比,但发热过高或长期发热可影响机体各种调节功能,从而影响小儿的身体健康,因此,对确认发热的孩子,应积极查明原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临床表现
1.发热程度分级(腋表)
(1)低热37.5~38.0℃;
(2)中等热38.1~39.0℃;
(3)高热39.1~40.0℃;
(4)超高热40℃以上。
2.按发热时间长短可分为
(1)短期发热发热2周,多伴有局部症状和体征;
(2)长期发热发热时间≥2周,有些可无明显症状、体征;
(3)原因不明发热(FUO)发热持续或间歇超过3周,经体检、常规辅助检查不能确诊者;
(4)慢性低热低热持续一个月以上。
3.发热的常见热型
小儿热型不如成人典型,近年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以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使热型发生变化,同时热型对疾病的鉴别诊断意义受到影响。
(1)稽留热持续发热,体温波动很小,一般不超过0.6℃;
(2)弛张热发热体温波动上下2~3℃,但未降到正常;
(3)间歇热发热回到正常至少24小时又发热;
(4)双峰热24小时内发热有两次高峰;
(5)复发性或再发性发热发热多次发作,每次持续数日,发作期间1至数日体温正常;
(6)不规则热热型无一定规律。
4.发热的分期
在发热过程中,由于产热和散热这对矛盾不断发生变化,所以发热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
(1)前驱期许多发热疾病可无此期症状。此期症状持续时间,根据发热疾病的具体情况而不同,主要表现为全身不适、疲倦乏力、食欲减退、情绪不稳定、低热;有些发疹性疾病,在全身皮疹出现前,可有前驱疹,如麻疹前驱期时,口腔黏膜可出现克氏斑。
(2)体温上升期特点是产热多而散热少,因此产热占优势,故体温升高。表现为皮肤苍白、干燥、无汗、“鸡皮疙瘩”,触摸患儿皮肤有冷感;如发生寒战,预示将发生高热。幼儿此时可出现惊厥现象。在寒战期间,体温多在38℃以上,并多数在数小时内达到高热极期,如疟疾、大叶性肺炎、败血症、药物反应性发热等,以上为体温骤升者。体温渐升者,指发热初期为低热,数天内由低热逐渐上升达到高热者,称为渐升性发热。渐升者常有前驱症状,多数无寒战现象,但有时可感觉发冷,如不典型的伤寒。有的呈骤升性发热,这可能开始为低热被忽略所致。另外,肺结核等疾病的体温呈渐升性发热。
(3)高温持续期此时体温已达高峰,本期的特点是散热过程开始增强,但产热并未降低,所以此期产热和散热在新的基础上重新建立相对的平衡,使体温维持在一定的高水平上。临床上表现为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加快加强、出汗等,此期出现高热可持续几小时(如疟疾)或数天(如肺炎),甚至几周以上(如伤寒)。
(4)体温下降期本期特点是散热过程占优势,产热减少,同时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散热仍处于较高水平,病人体表皮肤血管扩张,大量出汗,散热加强,于是体温开始下降,产热和散热终于恢复正常的相对平衡状态。体温下降的方式,一般是渐退,即在几天之内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如伤寒);也有骤退的,即体温在十几个小时或更短的时间内降到正常,甚至低于正常(如大叶性肺炎)。在体温下降时,由于大量出汗,丧失大量的体液,因此对于高热小儿在使用退热药时,必须慎重,以防造成虚脱及其他并发症。
5.发热的伴随体征
根据一些伴随体征能帮助找到小儿高热的诱因:
(1)若发现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可能为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腺炎;
(2)若皮肤出现皮疹,可能为常见的出疹性传染病,如幼儿急疹、麻疹、风疹等;
(3)若发现疱疹,可能为水痘、手足口病等;
(4)若发现皮肤有淤斑,应考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亦应考虑血液系统疾病;
(5)若发现浅表淋巴结肿大,应考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亦应该注意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
(6)若发现口腔黏膜有斑点,可能为麻疹;
(7)若肺部听诊闻及痰鸣音或水泡音,是急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的体征,肺部听诊有哮鸣音,应考虑喘息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哮喘
(8)腹部有明显的压痛或其他体征,应注意急腹症如急性阑尾炎、肠梗阻等。
小儿发热的预防要点:1.注意休息,冬春季是各种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不要带孩子出入公共场所及人多喧闹的地方;2.保持室内的空气流通,每天开窗2到3次,以确保室内空气新鲜。厨房内的油烟和室内的香烟都很容易让宝宝的抵抗力下降,染上疾病,因此要尽量避免;3.记得定期按时带宝宝去打预防针,如果宝宝平素体质弱,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也要考虑给予接种;4.坚持母乳喂养,及时添加鱼肝油,多晒太阳,这对增强呼吸系统黏膜抵抗疾病的能力都大有好处;小儿发热的家庭护理要点:1.多补充水分和维生素C,多吃水果、蔬菜、汤汁,但注意不要一次吃得太多,发热时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原则;2.宝宝发热时,家长要勤给孩子测体温,如果体温在38.5℃以下,可以给宝宝洗温水澡,用冷毛巾敷额头,退热贴也可以选用,小婴儿最好不要采用酒精浴,因为他们皮肤薄,会感到不舒服。3.若宝宝体温在38.5℃以上,可以口服退热药物,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具体剂量参照各种药物的参考剂量。在使用降温退热药物时,不可过频,以免引起低体温或其他不良反应,一般24小时内退热药物的应用不超过4次,也可已给与冷敷。使用退热药物后一定注意要给宝宝多多补充水分,并及时换洗内衣。4.家长仔细观察宝宝病情,假如宝宝出现了抽风、异常哭闹、呼吸快速、发热持续不退、拒绝饮食、精神差、身上出皮疹等任何一种异常表现时,医院就诊。
郑主任以30多年的行医经验针对儿童发热做了讲解,让家属了解了发热的机制及护理。从大家高涨的听课热情及询问中可以感受到家属从中确实受益良多,健康教育,我们一直在路上,愿我们的付出能帮助更多家庭,让每一位孩子健康成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