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附院见习有感而记寒风凛冽的十二月,我在附院门口一尊刻着“敬业,诚信,求精,创新”八字箴言的石头周围踱了近一百圈,一步一步走着,一声一声计着,那围起的花台贴面的瓷砖倒像是照着时钟砌的一般,刚好六十片。由于我们第二批提前下课,我只好先出了见习区。无数个六十步过去了,我等待的朋友们怎么还没出来?
人生的第一次见习,医院做志愿的经验,什么事情我都可以从容的面对了,可是老师答的一句话是那么的无奈和现实,真切而又令人难受。
我们问诊的是一个患有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病人,去的时候,他和旁边的妻子热情招待,旁边的病友调侃到“这么多人都来采访你啦,你要好好表现啊”,大家哄然而笑,气氛是那么的祥和美好。
大家一问一答,我们的问诊很快便结束了。问诊期间,由于我们的第一次和不专业,问了一些重复的问题,还有一些细枝末节极其琐碎的事情,但是很幸运的是,他们夫妻俩人没有任何的不耐烦和敷衍,全程笑着回答我们提出的所有问题,时不时还有些调侃。
“你们有子女吗?”
“一儿一女。”
“那还真是凑了个好字呢!”
大家笑了起来。
我们小心翼翼的提出触诊的请求,他想也没想的说着“可以”,向同学们毫无掩饰的暴露出他刚做完手术留下的疤痕,同学们轮流触诊了他颈部乳突后缘的淋巴结,大家凭着自己的感觉,笑着向他描述到“淋巴结已经缩小了很多呢,已经快摸不到了。”
临走时,大家向他们夫妻俩道别:“非常感谢您的配合,祝您早日康复!”
病房恢复宁静。
问诊完回到见习教室,老师为我们讲解了这个病人更详细的事宜以及病历书写的相关要求,讲解后老师问是否还有同学有疑问。一个同学小声问到:“老师请问一下这个病人结果怎么样啊?”老师答:“是想问这个病人的预后吗?根据现在的情况看,他做了手术后颈部的淋巴结确实有所缩小,现在还是在依靠化疗维持,但是,他的预后是不算好的,因为T细胞淋巴瘤比较少见……”
后面的话我已不记得了,也没有听进去,我只听见了一个“但是”,一个“预后不够好”,我应该怎么去相信一个那么乐观又积极的人,最后却要被告知自己的预后其实不好?
人们都愿意听虽然,谁愿意听但是?何况一个旁人听了都一时无法接受,他们又该如何选择?他们有更好的选择吗?
想来,只记那八字箴言是确然不够的,所以那石头后面还赫然刻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生誓言,可是我还是觉得不够,差了一点东西,至于是什么,只有到了病房才能真切的感知罢。面对冰冷的书籍,我能够清醒的做到冷漠淡然;可是面对现实中的病人,我却无法不付之以情,奈何情何皆散以付之?
所谓医者不自医,但余有悟之“医人理当先医己,医己心神,治己思绪”。若无经此,但可称之为庸医罢了,是以余之此路长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