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来了,淤堵会更加严重体现身体问题

时间:2021-3-22 17:25:35 来源:扁桃体恶性淋巴瘤

立冬将至,无论南北,降温随后而至。美国杂志最新总结了寒冷天气里身体会出现的不自觉变化。只有了解这些,你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做好准备,健康过冬。

变化1:浑身发抖

冷风一吹,全身肌肉会紧绷起来。冷觉感受器兴奋,传入体温调节中枢,会引起骨骼肌不自主的节律性收缩,目的是把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缓解寒冷。这在医学上称为“战栗性产热”。在寒风中冷得跺脚,也是基于此原理的本能反应。

变化2:身体末梢冰冷

外界温度过低时,更多血液会流向身体中心,给重要脏器供应氧气和养分,手指、脚趾、耳朵等末梢部位就会因为血流减少而感觉寒冷。所以外出时应带上耳罩,或用宽大的帽子、围巾遮住耳朵、鼻子;穿上厚袜子和保暖的鞋,带好手套;胸背部贴身衣物穿暖些,有助于让血流均衡分配,保障身体末梢供血。老人、孩子等体弱人群尤其要注意四肢保暖。从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先搓搓手,然后搓一下耳朵,让其快速回暖,不宜直接用热水或热物敷贴。

变化3:流清鼻涕

正常人每天分泌数百毫升鼻涕,它们会顺着鼻黏膜纤毛运动的方向,流向鼻后孔,再到咽部,另有一部分蒸发或干结了,因此平时不会有鼻涕流下来。但当冷空气进入鼻腔,毛细血管收缩,纤毛运动减弱,就会出现流清鼻涕或鼻孔黏液现象。这属于鼻子对冷空气敏感的一种自我保护性反射。冷天出门戴口罩,可以减少冷空气进入鼻腔的机会。每天用冷水洗一次脸,能增强对寒冷的适应能力。流鼻涕时可用温盐水冲洗鼻子,同时按摩鼻翼。如果稍有冷空气就不断流鼻涕,且持续时间很长,到室内也不好转,要怀疑是鼻炎导致,医院就诊。

变化4:心脏负担加重

在寒冷时,为给身体供应能量,心率会增加,心脏的耗氧量和工作负荷也会增大。低温时血液更黏稠,流速更慢,则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一旦遭受寒冷刺激,冠状动脉易收缩痉挛、血压升高,原有心血管基础病变的患者可出现急性心肌缺血,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

为降低风险,建议:第一,洗澡前先调高浴室温度,避免冷刺激;睡前用热水泡脚,促进血液循环。第二,多喝水,多吃蔬果,少食大鱼大肉,以降低血液黏稠度,避免血栓。第三,注意生活细节,比如体位变化时慢一点,别快速起身。第四,留意心脏“受凉”预警信号。如劳累时突然出现左胸部疼痛或压迫感;突然感到心慌心悸、眼前发黑,有要跌倒感;呼吸急促、一呼一吸拉长或喘不过气;熟睡过程中突然惊醒,胸闷、呼吸不畅等。

变化5:呼吸急促

顶着寒风行走有时会喘不上气、不停咳嗽、恶心想吐。倪冬梅说,这是因为寒冷干燥的空气会让鼻子发干,刺激咽喉部位,还会使小气管收缩,以致出现呼吸道应激反应。冬天外出要护好口咽部,尽量用鼻子呼吸,避免冷空气侵袭;平时注意补水,每天不少于七八杯,蜂蜜水有润燥功能;多吃梨、银耳、百合等润肺食物;家中可使用加湿器,保持湿度恒定。

变化6:尿频尿多

每个人的饮水量四季变化不大,冬季汗液蒸发减少,尿量就会相应增多。寒冷还会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内分泌系统调节变化,增加排尿量。为了御寒,包括膀胱在内的大多数器官会呈现收缩状态,也更易出现尿频。冬天要避免腰腹部受凉;保证充足饮水量,白天适当增加,晚上适当减少,以防频繁起夜,影响睡眠。平时有尿意不要憋着,以免损伤膀胱、前列腺等器官。

变化7:胃缩成一团

受凉时,胃部肌肉、血管会收缩,发生胃痉挛,像抽筋一样。如果此时吃生、冷、硬食物或难以消化的大鱼大肉,更易给胃带来负担。因此冬天必须做好胃部保暖。少穿较短的衣服,尤其不要穿露脐装;多吃温热、易消化的食物,如热粥、热汤、炖菜等,但肉不宜多吃;三餐定时定量,让胃可以保持有规律的胃酸分泌周期。要提醒的是,虽然冬天吃火锅、麻辣烫等能暖身,但不宜多吃,否则会诱发消化道溃疡。

变化8:关节僵直

寒冷会导致肌肉收缩,血运和滑液分泌减少,关节周围组织(包括肌肉、韧带等)顺应性变差,所以很多人会感觉肌肉酸痛、关节发僵、关节炎疼痛加重。气温骤降时,大家一定要及时添衣保暖,避免长时间呆在户外。登山、爬楼梯等运动会增加关节负重,不适合冬季进行。如果要运动,一定做好热身,以免僵硬的四肢投入到剧烈的运动后,造成损伤。饮食方面应注意补钙、维生素、蛋白质等,适当多吃牛奶、豆制品、虾皮、海带、核桃等。

变化9:情绪低落

有些人在冬季会出现情绪低落、没有活力、容易发怒等表现,这被称为“季节性情绪失调症”。冬季日照时间短,褪黑激素(一种控制睡眠与清醒节奏的激素)分泌紊乱,使得能产生“愉悦感”的血清素含量发生了变化。寒冷天气人们的活动、社交减少,也会带来压抑心情。冬季阳光好时,多出门晒太阳;不太冷时,加强户外锻炼,对赶走抑郁情绪很有帮助。如果家里的灯换成暖色调,更有助改善情绪。

在冬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天气也慢慢转凉,给人们带来很多不适症状。其实人们最容易忽视自己身体保暖的问题,特别是关节等位置在这个时期最容易受凉,还容易引发一些疾病,所以要引起重视。其实冬季寒冷时,五个部位最要注意保暖,而且按这些穴位也能保护肾脏。

第一是腹部,一般腹部受凉容易导致胃部不适,甚至是剧烈疼痛,特别是有胃病的患者更应小心。而且腹部受凉对女人的伤害很多,容易引发痛经和月经不调等症状,所以经期妇女要加以重视。有些女孩爱穿比较薄的衣服,但是天气便冷后,还是别穿了。晚上也一定要把腹部护好,以免发病。

第二是脚,因为脚是人的第二心脏,人体很多经络都来自脚,特别是脚腕部位,更是全身经络活动的中心。而人体的器官四肢,在脚部都有对应的反射区,如果能经常刺激脚部,就能给全身器官带来积极有益的影响,所以脚部的保暖在秋冬严寒之际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是脖子,脖子其实是寒气入侵的主要位置。很多人一到换季时节,就容易咳嗽,扁桃体发炎,其主要就是因为脖子受寒。因为这个部位受凉,便容易引起肺部的感冒,甚至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便不利于脑部供血。所以在秋天时,一条温暖的围巾是很重要的装备。

第四是肩膀,肩膀一直都是容易忽视的部位。一般冬天气温很低时,只要露着肩膀,就会感到很冷。如果不理的话,第二天起来肩膀便会变得酸疼不已,这就是肩膀受寒引起的现象。所以在冬天,一定要注意对肩膀的保护。

第五是膝关节,现在很多年轻女孩到了冬天还都是穿着很薄的裤子,虽然很漂亮,但这样做是很危险的。因为关节周围的梢端神经对温度的变化很敏感,所以受凉后,容易导致周围血液循环变差,容易出现红肿,疼痛的症状,进而便会引发关节炎。所以在秋冬季节,一定要注意保护膝关节。

而且为了增加人体抵御寒冷的能力,经常按摩脚部和腰部的一些穴位就很有用。比如用拇指用力按压两侧内踝处,再左右各旋按压一会,然后用拇指稍用力按压两侧的足底前部的凹陷处,或按压内踝后方和脚跟骨筋之间的凹陷处都很有效。也可将两手按腹部两侧,并用中指按腰眼穴,直到局部变温热便可。

同时日常也要多增加户外活动,可以提高对冬季病菌的免疫力,有助于缓解压力,提升免疫力。还要适量补充维生素,多食富含营养的食品。比如饮食中加入充足的维生素C有助于提高体质,抵御疾病,也能避免感冒,所以要尽量多吃绿叶蔬菜,以确保摄入锌和镁。

什么?身体也会“堵”?

医上讲:气不足则血不畅,血不畅则水不流,水不流则毒不排。一旦身体被“堵”住了,各种疾病也会随之而来。比如,当你感觉最近“负能量”爆棚时,很有可能就是你的“肝”出了问题。医院国际医疗部中医科专家解释,肝的正向能量是主计谋、谋虑;负面情绪主愤怒、指责。肝经淤堵的人,容易愤怒,好攻击指责。所以,为什么总说要“疏肝理气”,肝通畅了,心情自然好。

血堵了——血淤!

皮肤易淤青,脸上易生斑,牙龈易出血,舌头紫暗、有时胸肋会感到针刺般疼痛,小便少且颜色深,皮肤还易干燥……这些都是血瘀的表现。一般而论,凡离开经脉之血不能及时消散和瘀滞于某一处,或血流不畅,运行受阻,郁积于经脉或器官之内呈凝滞状态,都叫血瘀。

湿堵了——湿邪!

当人处在湿度过高、阴气过重的环境时,身上就容易出湿疹、风疹、痤疮,肢体时不时有沉重、乏力感,精神不振,老是睡不醒,这多是被湿邪侵犯了。

有句古话叫:“千寒易除,一湿难去。”可见湿邪对人体的伤害,比寒邪还要大。国际医疗部中医科专家介绍,通常大家经常谈到的脂肪肝、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甚至恶性肿瘤,其实这些病都跟湿邪、痰湿有关。

寒堵了——寒邪!

当人们过了一整个冬天,身体多少受了些寒气,如果受寒过重,堵在体内,就会伤及阳气,出现畏寒腰冷、手脚冷、面色发白、食欲较差、容易拉肚子等。

中医认为:“寒是万病之源”,具有阴冷、凝结、阻滞的特性。寒邪侵入人体,停在体表,会导致伤寒、感冒、发烧等小病,国际医疗部中医科专家强调寒邪一旦进入体内脏腑经络,影响人体对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的功能,就会引发多种更严重的健康问题。

“万病之源源于血,百病之由由于气;经络通百病消,血液清颜如玉。”可见经络疏通是相当重要的。中医认为,经络可以行血气、营阴阳、处百病。可以说,人体经络的每一个穴位都存有灵丹妙药,关键是看我们能否发现和运用它。

而瘀最大的危害是什么?

引发癌症!

在这个谈癌色变的年代,所有的人都对癌战战兢兢,因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逝去和一个个触目惊心的调查数据不得不让我们对癌症心存恐惧。

人体就像一个城市,经络就是这个城市四通八达的道路,气就是运行在各条道路上的汽车等交通工具。如果道路出现拥堵甚至车祸,那么汽车就不能正常运行,不加治理,这条路就会成为一条“死路”。

如果多个地方出现这种情况,那么整个城市的交通就可能陷入瘫痪的状态。这种情况若是发生在人体中,人体的某个部位就会出现肿块,严重者,可能成为肿瘤。说到底,那么导致癌症的罪魁祸首究竟是谁呢?没错,就是“瘀”!

前人云:“癌瘤者,非阴阳正气所结,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体内存在着气滞、血瘀、痰凝、湿聚等一系列瘀堵,使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和,浊邪积聚,进而所变生的一种强烈致病物质,渐渐积累就会变成癌。

而癌症产生后,反过来又会危害脏腑功能,影响气血运行,水津布散,使脉络进一步瘀阻,水湿凝聚,从而产生新的瘀滞痰湿,这样癌毒和瘀滞痰湿等病因互为孳生,形成癌肿特有的复杂性和危害性,癌症严重到了晚期的人,就再也无力回天了。

1.气血第一种“淤”——黏滞重浊的痰湿

一说到痰,人们可能立刻会想到咳嗽堵嗓子眼里的那种黏黏的物质,或者是我们平时吐出的口水。而中医上把痰分为两种——“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有形之痰”主要存在于肺部,即肺部和支气管分泌出来的黏液,也就是我们平常咳嗽吐出的痰涎,也称为“外痰”。

我们这里说的痰湿,实际上指的是“无形之痰”。它在人体各个组织、脏器、血液之内,是我们肉眼不能直接看到的。痰湿是由于身体里的水液停滞不化了而导致痰和湿凝聚在一起,它有黏滞、重浊等特点。当人体脏腑阴阳失调,气血津液运化失调,就容易形成痰湿。

痰湿的产生与肺、脾、肾三脏功能有密切的关系。中医认为“气郁生痰”、“脾虚生痰”,若肺失宣降,津失输布,就会液聚生痰;若脾不健运,湿聚成痰;若肾虚不能制水,水泛为痰。

这三脏中,又以脾的功能最重要。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我们吃的饮食物必须经过脾的运化,营养物质才能被运送至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如果脾运健旺,则脏腑气血充和;若脾运失健,营养物质不能运送到周身,代谢产物排不出去,就会形成痰湿。

体内痰湿过盛,就容易患冠心病、中风、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痰湿会造成瘀血,那么痰湿和瘀血一结合,就会产生如肿块、乳核、炎性包块等,让人苦不堪言,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演变成肿瘤,危害我们的生命安全。

2.气血第二种“淤”——凝黑失氧的淤血

在《说文》中对“瘀”字的解释是“积血也”。《急就篇》中为“瘀,积血之病也”。中医认为“瘀”就是瘀血,我们在这里把瘀的范围扩大化了,只要瘀堵在体内的物质,我们都称之为瘀。而所有无论是痰湿、湿热,或者是浊气,瘀堵的最后结果一定是产生瘀血。

《灵枢-脉度篇》说:“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如环之无端,莫如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内灌脏腑,外濡腠理。”血液则起着滋濡脏腑组织的作用。血液循行在我们身体的脉络之中,在气的推动下,循环无端地滋润着五脏六腑、皮肉筋骨,给我们的身体提供营养。

3.气血第三种“淤”——浓浊厚重的浊气

浊气,顾名思义,就是体内浓浊、厚重的废气。人以五谷杂粮为食,而肚子内浊气是五谷生化所产生的,所以每个人体内都有浊气。特别是现在物质生活改善了,人们的食物种类非常丰富,我们的肠胃无力运化掉这么多的食物,多余的营养被当作残渣腐化酵解就会产生浊气。

浊气中饱含各种毒素,这种浊气如果不能排出体外,就会溶入血液,进入肝、肾脏,产生疾病,或者是停留在身体各处,给气血循环造成瘀堵。

除了食物中的浊气,我们的不良情绪也会转化为有形的浊气,比如说恐惧、悲伤、忧愁、愤怒等等。浊气从根源上来讲是由情志诱发而起的,不良的情绪虽然看似无形,但最后都会变成有形的浊气来伤害你。有的人喜欢生闷气,我们知道怒伤肝,一生气不发泄出来,那些气只能停滞在脏腑之间,形成浊气,而且浊气不仅在肝里存着,还会蔓延到肠胃中、血管里,结果导致血液流动缓慢,瘀血就形成了。

浊气在身体里就像一个大坑,循经之穴循环到那里,就停滞住了,结果成为了瘀血。有的人说通就是通瘀血,把瘀血祛除了就通了,实际上,瘀血祛除了,浊气不除,等于那个大坑还在原处没动,这批瘀血清除了,新的血液流过来,还会瘀积成新的瘀血。当气滞血瘀越来越严重,在体内郁结成块,就变成了肿瘤。唯一的治疗办法,就是把体内的浊气给排出来,没有了瘀堵血液的东西,身体的血液循环自然也就顺畅了。

4.气血第四种“淤”——潮腻的湿热

“湿”我们知道肯定是指水湿,湿分为内湿和外湿。外湿指空气潮湿、环境潮湿,如淋雨、居处潮湿等,外在湿气会侵犯人体而致病。内湿是指消化系统运作失宜,对水在体内的流动失控以致津液停聚而形成内湿。

水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东西,我们喝的水,经过脾胃的运化,肺的肃降,上下循环,水的精华便滋润了整个身体。

多余的水分会下输到膀胱,经过膀胱排泄出体外。如果水上下循环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人体内有多余的水分排不出去,就会停留在身体的某处,产生湿。所谓热,则是一种热象。热是因为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者是因为体内的湿无法祛除而化成热,因此,湿与热经常是相生相伴的。

湿热是一个什么现象呢?我们举个通俗点的例子。农民们在收获的季节会把收回来的稻谷晒干,加工后就成为我们日常食用的大米。

在晒稻谷的时候,最怕的就是突然降雨,来不及收回的稻谷先是被暴晒,再被雨一打湿,我们用手往谷堆里一摸,稻谷又潮湿又热,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ooiwm.com/lblys/12159.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