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华消化内镜杂志,,36(1)
作者:王玲,刘海峰,顾竹珺,等
摘要
食管乳头状瘤为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息肉样良性肿瘤,多采取内镜下切除治疗;而喉乳头状瘤样是人类乳头瘤病毒6、11感染引起的良性上皮增生性瘤样病变,具有高度侵袭性和复发性,主要采取综合治疗手段以解决喉梗阻和缓解病灶复发。医院近期收治了1例食管乳头状瘤合并喉乳头状瘤患儿,在随访过程中反复复发,但未侵袭邻近组织和器官,先后进行了多次胃镜和喉镜下病灶切除手术,随访1年,患儿临床症状得到缓解,食管内乳头瘤样改变明显减少,目前仍在随访中。
患儿女,4岁,出生史:第三次怀孕第二胎(G3P2),足月,顺产,出生体重g,无抢救史。平素声音嘶哑,首次就诊于外院五官科,术中镜下见大量乳头状新生物并予以切除,建议完善胃镜检查排除食管肿物可能。1个月后就诊于我院消化科,全麻胃镜检查示:食管黏膜不光滑,食管狭窄,食管内自上而下散在分布着呈菜花样息肉4~5枚(图1),表面质脆,予圈套器摘取其中一枚,蒂部予钛夹结扎止血,送病理活检,病理结果显示鳞状上皮乳头状增生,上皮间见散在中性粒细胞浸润,部分上皮空泡变。数天后再次胃镜手术,术中见食管自上而下散在弥漫性乳头样增生息肉,予圈套器摘除后予氩气、凝血酶喷洒止血,术后予禁食,止血治疗,术后第3天逐渐开放饮食。术后1个月,患儿出现发声困难,呈沙哑声,就诊于我院五官科,喉镜检查示双侧声带及右侧梨状窝均可见乳头状瘤样赘生物,后全麻行射频喉乳头状瘤摘除术,病理结果提示鳞状上皮乳头状增生,局部角化不良,诊断幼年性喉乳头状瘤。喉镜术后3个月,患儿再次出现声音嘶哑,1个月后来我院就诊,喉镜检查喉乳头状瘤,遮盖声门。此次全麻下行胃镜检查+食管乳头状瘤切除术+喉镜下喉乳头状瘤切除术,术中见食管内呈菜花样肿物4~6枚(图2),切除所有肿物,并予氩气喷洒止血治疗,术后2d声音嘶哑好转,予出院。3个月后患儿因"声音嘶哑2个月余,吞咽困难20余天"再次入院,全麻下行胃镜检查+食管乳头状瘤切除术+喉镜下喉乳头状瘤切除术,术中见贲门口一小息肉,食管其余部分黏膜可见少许结节增生样改变,喉镜下可见右扁桃体Ⅱ度肿大,下极见乳头状瘤,双声带表面及声门下乳头状瘤,射频下予以摘除,术后好转出院。
讨论食管乳头状瘤为来源于上皮组织,是被覆鳞状上皮的息肉样良性肿瘤,发病原因不明,可能与食管黏膜损伤、食管裂孔疝、胃食管反流、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遗传因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病几乎不恶变,并非食管癌的癌前病变,内镜下切除治疗即可。内镜下切除食管乳头状瘤,存在一定的风险:首先,食管空间较窄,增加了手术难度;其次,该患儿食管自上而下存在多处乳头状瘤增生,术中切口的止血及缝合采用氩气刀喷洒联合凝血酶冻干粉止血,切口较大处予钛夹结扎固定;术中监测生命体征,尤其在切除时注意心率,血压及氧饱和度;术后禁食1~2d,从流质开始后逐渐开放饮食。
儿童喉乳头状瘤样病变是人类乳头瘤病毒6、11感染引起的良性上皮增生性瘤样病变[1,2],1~2岁为该病的好发年龄,具有高度的侵袭性和复发性,至青春期复发趋势降低,总的趋势是病程初期复发相对频繁,随着治疗和病程的发展,复发频率逐渐减小,这可能与随着年龄增加、机体免疫力增强有关。目前尚无防治喉乳头状瘤样病灶复发的特效方法。治疗理念是运用综合治疗手段致力于解决喉梗阻和缓解病灶的复发,治疗儿童喉乳头瘤的方法较多,如抗病毒药物及其他药物的辅助治疗,中药辅助治疗,其中手术摘除肿瘤是最有效的方法。本病例患儿同时存在喉部乳头瘤样病变和食管乳头状瘤,在随访过程中反复复发,但未侵袭邻近组织和器官,进行了多次胃镜和喉镜下病灶切除手术,患儿的临床症状得到缓解,最近一次复查食管内乳头瘤样改变已明显减少。但该患儿目前只随访了1年,后期仍需内镜随访患儿喉以及食管情况,及时治疗。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