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今天又来骚扰杨大夫了,还带着闻名不如见面的王夫人。原来王夫人最近老感觉咽喉不舒服,医师说做个系统检查吧,上了年纪的人一年一次的体检也是必需的,于是抽血、MRI……原本是例行公事的检查,不想还出了点小问题。王夫人EB病毒抗体阳性。老王拿起手机一查,发现这EB病毒不仅与鼻咽癌关系密切,还会通过亲吻传染,民间称这类病为“亲吻病”,吓得老王赶紧拖着王太太来叨扰杨大夫了。
杨大夫仔细看了王夫人的MRI片,还真没看出什么问题。但看老王焦虑的小眼神,念在老王爱妻心切,杨大夫想着,还是好好和老王说说,临床上没有“亲吻病”这种说法,其实所谓“亲吻病”是指通过口腔或唾液传播的疾病。在临床上,类似的病例并不少见,如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扁桃体炎、肝炎、结膜炎、口腔疾病支原体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等等,都可能通过亲吻传染给宝宝。今天我们来细说说这个EB病毒。
EB病毒又称人类疱疹病毒4型。该病毒是多种恶性肿瘤(如鼻咽癌)的病因之一。EB病毒感染现象非常普遍,与其相关的疾病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噬血细胞综合征、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X连锁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鼻咽癌及淋巴瘤等。在我国南方,鼻咽癌患者大多都能检测到EB病毒。病毒携带者和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经口密切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飞沫传播虽有可能,但并不是主要传播途径。成年人抗EB病毒抗体阳性率一般都在90%以上,EB病毒的初次感染发生在儿童及青少年时期,性别差异小,6岁以下儿童多呈隐性或轻型感染,15岁以上感染者多出现典型症状。
人体感染了EB病毒后,EB病毒在咽部淋巴组织内增殖,进入血液导致病毒血症,继而累及全身淋巴系统。因B淋巴细胞表面有EB病毒受体,EB病毒感染后可使B淋巴细胞表面抗原改变,继而引起T淋巴细胞防御反应,形成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效应,直接破坏被感染的B淋巴细胞。EB病毒可异位感染T淋巴细胞、上皮细胞及NK细胞等;还可逃避宿主免疫,干扰免疫功能,导致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并可通过诱导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分化及凋亡,诱导细胞永生化和转化等致癌。
目前认为有三个最主要的因素可能参与鼻咽癌的发生过程:①遗传因素,如不正常的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②病毒因素,如EB病毒早期感染和长期反复感染,导致鼻咽部上皮永生化,并使其进一步恶化;③环境因素,吸烟等,香烟烟雾提取物促进EBV复制,吸烟不仅可以增加个人鼻咽癌患病率而且可以在健康男性的血清中参与EBV的激活。EB病毒导致癌变与鼻咽癌的病理类型有密切关系。有研究表明,EB病毒在鼻咽非角化型癌和鳞状细胞癌的癌变过程中起关健作用,而EB病毒在鼻咽腺癌的发生中的作用却是无足轻重的。
综上所述,EBV抗体三项可作鼻咽癌高危人群的早筛,当血清学检测呈阳性,触诊颈部淋巴结肿大由可疑是鼻咽癌,若发现临床鼻咽镜下有可疑变化,应送病理科活检,最好在鼻咽纤维镜下作细致观察,看有无微小病灶;若鼻咽镜下无异常发现,但EBV血清学检查滴度较高或抗体检测阳性时,则应定期随防观察,进一步请专科医生检查,早诊断、早治疗,所以EB病毒的诊断鼻咽癌高危人群进行定期筛查具有重要意义。
鼻咽部的影像学表现为:
1、软组织肿胀:表现鼻咽后壁、顶壁、侧壁、咽隐窝、咽鼓管、软组织肿胀增厚。
2、肿瘤的密度和信号:软组织密度肿块,CT值约为35~45HU,密度均匀,肿瘤坏死可出现密度不均。对比增强后肿瘤呈均匀性轻度到中度强化。
磁共振T1WI:信号稍高于周围肌肉组织;T2WI:信号高于肌肉。Gd-DTPA增强T1WI:较明显强化,肿瘤组织的信号强度较均匀,坏死则信号强度欠均匀。
3、侵犯周围组织:突入鼻咽腔软组织肿块延伸至后鼻孔、鼻腔
4、颈部淋巴结转移:是鼻咽癌最常见的转移途径,有些患者甚至是发现了医院看病的。
听了这么多,老王悬着的心算是落回肚子里了。老王想起王太太有时喂孙女试食物的温度、喂奶前先吸奶嘴喝一两口以试试会不会太烫,这些坏习惯回去都要统统改掉,以免得了传说中的“接吻病”。
(文:林燕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声明:此公共号只做医学科普,不做任何疾病的诊断!如果有相关疾病,医院就诊!
................................................................................................................................................................................................................................
版权声明你有好酒菜,我有好故事
老杨和同道一起在这方寸间与您品酒,聊天,博识
与您健康相关的,就是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