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各类疾病高发,尤其是婴幼儿体质较弱,免疫力较低,极受到疾病的侵害!身体机能受到细菌等干扰,就容易引起发热。
什么是发热?
正常人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经常保持动态平衡,当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体温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使产热过程增加,而散热不能相应地随之增加或散热减少,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发热时体温升高,有些病源微生物活性和繁殖就会变得不那么活跃。而人体的免疫系统反应性则显著增强,包括白细胞计数增加,吞噬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的杀菌活性增强等。所以发热是人体进化获得的一种对抗病原微生物感染入侵的有益的保护性机制。
发热,不可立即服用退热药
临床上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复杂,如果一发热,就马上采用退热药退热,有可能起到退热效果,但是也有可能起不到退热效果。因为退热药可以通过调节人体机能,使人体体表血管扩张、进而借助于出汗、自觉过热而脱衣等过程使散热增加,同时抑制寒战、使机体产热减少。
它能有效地控制发热,使体温降低,但不能根本解除引起发热的病症,故其单独使用时,一旦药效过后,体温又可再度升高。
从这个意义上讲,退热药只是一种对症治疗药,不能消除病因。在没有明确诊断前,不要随意滥用退热药,以免掩盖病情,影响诊断,延误治疗。而且,随便用药后,病因不但不能消除,反而影响了抗病能力。
就患儿而言,发热时体温37.5℃~38℃为低热,38℃~39℃为中热,39℃以上为高热,超过41℃为超高热。体温不超过38℃一般不要急于退热药,特别是在没有明确诊断之前,如果盲目急于退热就可能掩盖病情。
可给小儿多喝点水,多增加些营养,吃一些清淡泄热的食物就可以。因为“是药三分毒”,退热药也不例外,不可避免地存在不良反应,能不用退热药就尽量不用。
物理降温有讲究
物理降温可以帮助患儿退热。但物理退热法也有讲究,不能乱用。人们常用酒精擦拭身体来帮助退热,但是这种退热法不适宜新生儿用,其原因是新生儿皮肤娇嫩,用酒精擦拭其身体,会造成皮肤快速舒张及收缩,刺激较大。
如果不慎,还有可能造成新生儿酒精中毒。用冰块敷额头方式退热也不适宜新生儿。冰块敷额头会导致温度下降太快,让宝宝难以适应。
用物理方法给新生儿降温,一般可以采用温水擦浴或外用贴敷法,温水擦浴就是用37℃左右的温水毛巾擦孩子的四肢和前胸后背,使皮肤的高温逐渐降低,让宝宝觉得比较舒服。贴敷法是婴幼儿更能接受的方法,幼儿适应能力更强,同时,还可以再用稍凉的毛巾(约25℃)擦拭额头脸部。
需要注意的是,在采用物理方法退热时,必须注意观察患儿病情,防止温度升高。当发热高于38℃时,尤其是高于39℃,并且持续时间比较长,这种情况属于高热,医院治疗。
过度的发热会使人体机能发生障碍,导致抽筋、惊厥、昏迷等严重反应,发热过久还可造成人体消耗增加,营养供给不足而引发其他病症。
退热,明确病因是关键
1岁以内的小宝宝也可能因泌尿道感染、肠胃病、手足口病而出现发热的情形。许多情况必须经由医师判断,才能知道发热的真正原因。
一般不建议自己给孩子服药。因为孩子发热最常见的致病源是细菌与病毒,但这两种情况导致的发热,处理办法是完全不同的,前者用抗菌药,后者用抗病毒药。如果用错药了,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的效果。
另外,有些患儿家属会要求医生给孩子静脉注射,出于医患矛盾等原因考虑,有的医生也会迎合家长提出的这种要求,但是,这种做法不可取。
小儿发热治疗的一般原则是:能物理治疗不吃药,能吃药不输液,因为输液有时会产生不良反应,如造成热原反应、抗生素滥用、心血管负荷增加等等。那么小儿发热的原因有哪些?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同时这也是小儿发热最常见的原因。包括鼻炎、咽炎、扁桃体发炎等病症。此时孩子除了发热,还会伴随一些其他部位的症状,如头痛、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等。
2、下呼吸道感染:
包括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等。此时孩子除发热外,往往伴有咳嗽、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难。
3、环境因素:
室内通风不良,或者宝宝穿着不透气的衣物,都会使身体的热量无法外散,造成“假性发烧”现象。另外在吃完一些食物后,也会有类似的现象发生。比如吃完热食或饮用牛奶后,都会因血液循环加快有体温过高的现象。
4、手足口病,幼儿急疹等、
5、幼儿积食引起发烧。
宝宝脾胃功能较弱,若是长期吃太多太饱,容易产生消化不良反应。内热积蓄太多,从而引起发烧。
发热的分期
在发热过程中,由于产热和散热这对矛盾不断发生变化,所以发热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
(1)前驱期许多发热疾病可无此期症状。此期症状持续时间,根据发热疾病的具体情况而不同,主要表现为全身不适、疲倦乏力、食欲减退、情绪不稳定、低热;有些发疹性疾病,在全身皮疹出现前,可有前驱疹,如麻疹前驱期时,口腔黏膜可出现克氏斑。
(2)体温上升期特点是产热多而散热少,因此产热占优势,故体温升高。表现为皮肤苍白、干燥、无汗、“鸡皮疙瘩”,触摸患儿皮肤有冷感;如发生寒战,预示将发生高热。幼儿此时可出现惊厥现象。在寒战期间,体温多在38℃以上,并多数在数小时内达到高热极期,如疟疾、大叶性肺炎、败血症、药物反应性发热等,以上为体温骤升者。体温渐升者,指发热初期为低热,数天内由低热逐渐上升达到高热者,称为渐升性发热。渐升者常有前驱症状,多数无寒战现象,但有时可感觉发冷,如不典型的伤寒。有的呈骤升性发热,这可能开始为低热被忽略所致。另外,肺结核等疾病的体温呈渐升性发热。
(3)高温持续期此时体温已达高峰,特点是散热过程开始增强,但产热并未降低,所以此期产热和散热在新的基础上重新建立相对的平衡,使体温维持在一定的高水平上。临床上表现为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加快加强、出汗等,此期出现高热可持续几小时(如疟疾)或数天(如肺炎),甚至几周以上(如伤寒)。
(4)体温下降期本期特点是散热过程占优势,产热减少,同时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散热仍处于较高水平,病人体表皮肤血管扩张,大量出汗,散热加强,于是体温开始下降,产热和散热终于恢复正常的相对平衡状态。体温下降的方式,一般是渐退,即在几天之内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如伤寒);也有骤退的,即体温在十几个小时或更短的时间内降到正常,甚至低于正常(如大叶性肺炎)。在体温下降时,由于大量出汗,丧失大量的体液,因此对于高热小儿在使用退热药时,必须慎重,以防造成虚脱及其他并发症。
5.发热的伴随体征
根据一些伴随体征能帮助找到小儿高热的诱因:
(1)若发现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可能为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腺炎;
(2)若皮肤出现皮疹,可能为常见的出疹性传染病,如幼儿急疹、麻疹、风疹等;
(3)若发现疱疹,可能为水痘、手足口病等;
(4)若发现皮肤有淤斑,应考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亦应考虑血液系统疾病;
(5)若发现浅表淋巴结肿大,应考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亦应该注意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
(6)若发现口腔黏膜有斑点,可能为麻疹;
(7)若肺部听诊闻及痰鸣音或水泡音,是急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的体征,肺部听诊有哮鸣音,应考虑喘息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哮喘
(8)腹部有明显的压痛或其他体征,应注意急腹症如急性阑尾炎、肠梗阻等。
饮食注意:
1、补充水分水胜过药,发热身体出汗多,勤喂温水进行补充很有必要。小孩发热宜以饮白开水,可适当喂些白开水,以补充人体的维生素C,增强抗病。饮水量的保持口唇滋润力度,不必过多。2、流质饮食发热小孩饮食调理以流食为主,如奶类、藕粉、奶类(少油)等。也可喝些绿豆汤、以助降温。当孩子体温下降,食欲好转时,可喂半流质,如肉末粥、面条、稀饭、蛋花粥、饮食宜以清淡,易消化为原则,油、盐宜少,少量多餐,切忌吃辛辣和刺激食品。但不必忌口,以防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5、注意室内通风开窗换气,保持空气清新,室温维持在25℃左右。也可将宝宝置于冷气房中或以电扇绕转着吹,使体温逐渐下降。如果小孩四肢冰凉而打寒颤,就要用毛毯覆盖,手脚用热水泡浴;如果手脚温热且全身出汗,可脱掉过多的衣物。6、注意宝宝卧床休息给予清淡、易消化、有营养食物,如牛奶、米粥、青菜汤等,多吃水果,多喝水。治疗感冒发热等疾病,口服、雾化吸入药物及静脉输液小儿依从性差,而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应用中草药制剂,施于皮肤、穴位的治病方法,属于中药外治法,并较内治法更为简便、实用。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特点:
作用直接:
穴位贴敷疗法通过药物直接刺激穴位,并通过透皮吸收,使局部药物浓度明显高于其他部位,作用较为直接。
用药安全:
穴位贴敷疗法不经胃肠给药,无损伤脾胃之弊。即使在临床应用时出现皮肤过敏或水泡,亦可及时中止治疗,给予对症处理,症状很快就可消失,并可继续使用。
小儿减少痛苦
小儿避免打针吃药痛苦,依从性好!比静脉给药更方便,即可解热,又可消解局部炎症。
荆苗苗儿郎感冒贴:荆苗小儿?冒感?贴纯中药制,有效?解缓?感冒发热等?状症?,加速宝?身宝?体恢。穴?贴位?敷效果更快
纯中药配方,抗菌消炎!清热解毒。
?不黏皮肤,看得见的中药!
感冒发热,宝宝抗拒吃药打针,不如试试外敷疗法,简单安全,聪明妈妈的更好选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