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道病例变悬案为铁案注重再次活检

时间:2022-6-1 8:04:44 来源:扁桃体恶性淋巴瘤

变悬案为铁案

——注重再次活检

病理诊断是肿瘤诊断的金标准,但不是每一份病理报告都含金量十足。种种因素可能导致病理报告成色不足,比如病理诊断的准确性,比如缺乏必要的技术手段、比如取材不理想导致诊断不清等。不同临床医生对病理诊断理解不尽相同,他们也会采取一些手段,比如多方会诊,来提升病理诊断的可靠性。即便如此,有些诊断即使经过多方会诊也不见得会有明确结果,重复活检可能是获取最终诊断的唯一方法。

病例

?女性,13岁

?-12-01患儿因“间断发热3周,发现颈部包块4天”医院就诊,热峰波动在38℃-40℃之间,1-2次/日,偶咳嗽,颈部包块无明显消退,大小约3.5cm×3cm

?8/12行颈部淋巴结活检术,提示EBV感染T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增生期至交界期,EBV原位杂交:EBER(大于个/HPF),14/12行骨髓穿刺检查,细胞学未见异常,目前患儿仍有反复高热伴颈部包块

?神志清楚,颈软无抵抗,右侧颈部可触及1处肿大包块,3cm×4cm,质地硬,边界不清,伴压痛,咽红,心音有力,律齐,未及杂音,肺部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腹软,无压痛,肝肋下1cm,脾不大,双下肢无水肿

原单位报告:

?结合免疫组化表型,考虑(右侧颈部)淋巴结EBV阳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增生期至交界期。建议专科会诊进一步明确。

?免疫组化,异型淋巴样细胞CD3(+)、CD30(+)、CD10(残留生发中心+)、CD43(+)、CD5(+)、CD20(-)、CD21(滤泡树突细胞网及部分细胞+)、CD23(残留滤泡树突细胞网+)、cyclinD1(-)、cmyc(约20%+)、Bcl-2(+)、Bcl-6(残留生发中心+)、Mum-1(+)、Pax-5(-)、P53(部分+)、CD15(-)、EMA(少许+)、Ki-67高增殖、TdT(-)、CD4(部分+)、CD8(部分+)、CD2(+)、CD7(+)、CD56(-)、TIA-1(部分+)、GranzymeB(部分+)。

?EBV原位杂交:EBER(大于个/HPF)。

单纯从报告来看,原单位诊断没有太大问题。

淋巴结结构不完全破坏,部分淋巴滤泡残留,滤泡周围见CD30阳性细胞围绕,淋巴结结构消失区域CD30阳性弥漫,EBER阳性细胞分布与CD30一致(才发现没有采图,切片已经还给患者。),CD30阳性细胞与CD3及CD20阳性细胞分布不太一致(见箭头)

左侧为淋巴滤泡,右侧为CD30阳性细胞区域

滤泡周围及弥漫区域见大细胞增生,细胞核不规则

可以肯定,大细胞不表达CD3、CD20及CD5,表达CD30,EBER阳性(未采图)

大细胞表达CD7及CD43,不表达CD4(阳性细胞为组织细胞)和CD8,原单位CD56阴性(未采图)

小结

?青少年,发热,肝大,淋巴结肿大

?存在EBV感染

?EBER阳性细胞CD3、CD5及CD20阴性,表达CD30、CD7及CD43

下一步目标确定EBV感染细胞类型。

EBV感染细胞肯定不是B细胞,大细胞所有B细胞标记均阴性,EBER阳性细胞(棕色)CD79a(红色)阴性。

CD15及ALK阴性,大细胞可能表达细胞毒性标记

重复CD56阳性,而原单位CD56阴性(未采图)

这是CD30,对比一下CD56与CD30

形态及免疫表现总结

1、青少年,发热

2、淋巴结结内病变,淋巴结结构部分破坏

3、细胞核不规则大细胞增生,或围绕淋巴滤泡,或位于滤泡间区

4、NK细胞免疫表型:表达CD2、CD7、CD43、CD30、TIA1、GranB及EBER,不表达CD3、CD5、CD4、CD8及B细胞标记。

我们该如何诊断EBV阳性的T/NK细胞病变:

1、患者急性起病,有没有可能是T细胞来源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这个概念周小鸽老师提出,但是我自己没有诊断过,满足T细胞来源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需要哪些条件我不是十分清楚

2、结内EBV阳性T/NK细胞淋巴瘤:非常罕见,绝对多数为结外NK/T细胞累及淋巴结

3、CAEBV:需要病史支持,传单样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本病例不支持

4、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累及淋巴结,需要结外病变的支持,并且这个患者这么年轻,结外NK/T的可能性有,但不大。

5、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与结外NK/T细胞淋巴瘤形态及免疫表型重叠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很难严格鉴别上述疾病,因此在报告中只能列举各种疾病的可能性,由临床医生根据各种实验室检查综合评判。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临床医生可能不能完成必要的检查,只能根据自身的判断选择治疗方案,这些选择根据不同人的经验会有一定差异,有时候差异会非常大。因为缺乏必要后续的检查以明确最终诊断,这一类的疾病很多都变成了悬案,这也阻止了病理诊断水平的进一步提升,病理报告的含金量也失去了提升的空间。

无论对于临床或病理,都需要一个明确的最终诊断!最终诊断还是需要病理!影像学、其他实验室检查可以提供相应地证据,但不是“金标准”,且存在极大误差的可能。

好在我们有很好的临床团队,我与儿童血液的周芬教授交流了意见,她得知这个患者寻找结外病变并进行活检的重要性,与患者家属进行了沟通,联系了PET-CT病联系活检。

评估全身情况

年12月20日PET-CT

?1.右侧上颌窦-右鼻道-右侧鼻咽部-咽旁-颞下窝软组织填充、浸润,累及邻近结构(具体见描述),代谢异常增高;双侧扁桃体增大代谢增高;双侧颈部、纵隔3A及右肺门、肝胃间隙、胰周、腹膜后及肠系膜区多发淋巴结,部分融合成团,代谢异常增高;双肺弥漫性磨玻璃密度影代谢增高;双肺多发实性结节,代谢增高;双肾代谢局限性增高;Th12椎体右份代谢异常增高;双侧肱骨代谢异常增高;左侧臀部皮下条片,代谢增高;以上考虑为淋巴瘤浸润可能性大,建议再次活检明确

?2.甲状腺右叶结节代谢增高,不除外淋巴瘤浸润可能。脾大,代谢弥散增高;双侧股骨代谢弥散增高;以上请结合临床

?3.余双肺散在模糊影,代谢弥散增高,考虑为感染性病变可能,建议治疗后复查

?4.心包及盆腔积液

?5.余探测部位未见明显恶性肿瘤病变征象

?6.致密型乳腺

?7.脂肪肝。双侧腹股沟淋巴结,代谢不高,考虑多为非特异性改变。

PET提示上颌窦、鼻道、咽旁存在高代谢。

鼻腔活检

图片上部分见大片坏死,下方见密集淋巴组织增生

粘膜固有层结构破坏,组织细胞丰富,之中散在大细胞

大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混杂增生

大细胞密集区域

上方的坏死区域

到此这个病例只等免疫组化染色就可以确诊,经典的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形态,虽然患者只有13岁。

无论是临床或是病理,在既往的诊疗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留下了大量的悬案。这些悬案的产生,也是目前我国淋巴瘤诊治水平落后于国际的重要因素。临床、病理、患者的团结努力可以尽可能减少悬案的可能,病理医生还需要积极一点,多与临床及患者进行沟通。

转载请注明:http://www.ooiwm.com/lblzl/13681.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