滤泡性淋巴瘤发病率持续增长,无化疗正

时间:2024/12/22 12:33:47 来源:扁桃体恶性淋巴瘤

滤泡性淋巴瘤是第二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类型,近年来其发病率持续上涨,并且呈现出年轻化趋势。虽然属于惰性肿瘤,但其有无法治愈、易复发、易转化等特性,正成为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痛点。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及单克隆抗体、小分子靶向药等临床药物的应用,为进一步改善滤泡性淋巴瘤患者的长期生存带来了新希望。近日,医院徐兵教授在接受采访时,向大众分享了滤泡性淋巴瘤的防治的新进展和新方向。发病率持续增长,临床仍面临多种挑战目前在中国,滤泡性淋巴瘤的发病率约占所有淋巴瘤的8%~23%,低于欧美国家。但在沿海和发达地区,它的发病率相对其他地区更高。随着人口的老龄化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滤泡性淋巴瘤患者的比例正越来越多。徐兵表示:“根据中国滤泡淋巴瘤工作组对国内近例患者进行的一真实世界研究发现,中国患者的发病年龄比欧美国家平均小7-8岁左右,且女性的发病率比男性略高。在治疗方面,中国3a级的滤泡性淋巴瘤患者预后相比1~2级患者更差。目前,我国大型医疗机构的整体疗效水平已经与欧美国家相近。”淋巴瘤属于全身性疾病,几乎可以侵犯到全身任何组织和器官。他介绍说:“滤泡性淋巴瘤的主要临床表现就是无痛性的淋巴结肿大,比如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的淋巴结肿大。”此外,徐教授还指出,滤泡性淋巴瘤不易被发现,约40%患者会出现骨髓累及,且临床表现多种多样,需要通过常规体检配合病理检查,从而明确诊断,尽早治疗。滤泡性淋巴瘤患者生存时间较久,但绝大部分患者不能根治,随时间推移和疾病复发,整体症状可能会越来越严重,为患者带来了很大负担和临床治疗挑战。徐兵表示:“目前,滤泡性淋巴瘤总体预后较好,大部分患者存活时间可达10年以上。但仍存在三大挑战:第一,有20%的患者会出现早期进展(免疫化疗后两年之内疾病出现进展),总体的生存时间明显缩短。第二是转化,每年有2%~3%的患者会转化为侵袭性淋巴瘤。第三是多线复发患者,这类患者会比较痛苦,治疗也会更加困难,一方面可选择的药物余地相对较少,另一方面患者的心理及经济负担也会更重。如何为多线复发患者提供有效方案,也是目前临床治疗难点。”制定个性化方案,“无化疗”成新选择“用最小的代价,达到最好的效果,是滤泡性淋巴瘤的治疗目标。因此需要选择精准的、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徐兵强调,在治疗过程中首先要看疾病分期,如果是一期或连续二期患者,首选受累野放射治疗,约一半的患者可能获得临床治愈。但大部分滤泡性淋巴瘤患者发现时是晚期(三、四期),目前认为无法治愈。但由于病情一般进展缓慢,因此没有治疗指征患者会建议观察和等待,每三个月进行专科检查,发现治疗指征后再启动治疗。近年来,中国创新药快速发展,各种类型的创新治疗药物正不断出现,为滤泡性淋巴瘤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徐兵表示:“滤泡性淋巴瘤的创新药非常多,对于医生而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包括患者的年龄及身体体能状况、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和患者的经济情况,从而制定最合适患者的治疗方案,实现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长的生存以及最好的生活质量。”他举例分享说,例如老年患者,如果无治疗指征,自身年纪又比较大,可以使用单抗药物进行单药治疗,实现在生存期内不接受化疗。另外对于复发患者,如果本身对化疗不能耐受,也可以使用无化疗方案(Chemo-free)。特别是现在一些创新的小分子靶向药已经在中国获批,如BTK抑制剂等,联合新型的CD20单抗,可以起到非常好的疗效,且副作用较小,是非常好的治疗方案。除此之外,如果常规治疗不能起效,还可以使用例如双特异性单抗、CAR-T等免疫治疗方式,通过精准的、个体化的治疗,以达到最好的效果。携手创新,科学防治远离滤泡性淋巴瘤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发展,癌症逐渐转变为可防可治的慢性病,滤泡性淋巴瘤的治疗也愈发精准、高效,患者长期生存及生活质量正不断提高。徐兵表示,希望通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让患者获得更好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首先是更精准的诊断跟分层治疗,不仅要检测患者的基因改变,还要进一步了解肿瘤微环境,使免疫治疗、靶向治疗药物的效果更好。第二,提高对治疗手段“排兵布阵”的能力,根据患者的不同特点设计个体化治疗策略。第三,加强患者教育,通过科普宣传,提升患者的认知和治疗信心,从而提高总体的生活质量。第四,做好康复管理,减少复发,包括心理康复、营养康复和运动康复等。最后也最重要的是创新,由医师、科学家和药企一起携手创新,开发更多的新药以及更好的治疗策略,最终战胜疾病。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癌症发生也十分重要。徐兵建议:“首先心理上要及时排解压力,滤泡性淋巴瘤在沿海发达地区发病率高,实际上就有生活节奏快,压力比较大的原因,排解压力非常重要。第二就是生活,保证足够的睡眠。第三是保持健康、丰富的饮食。第四是运动,运动可以提高免疫功能。淋巴结和淋巴组织本来就是人体的免疫系统,我们的免疫功能提高了,患癌的机会就减少了。”作者:唐玮婕文:唐玮婕图:资料照片编辑:商慧责任编辑:戎兵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转载请注明:http://www.ooiwm.com/lblzl/15517.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