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乳头状瘤

时间:2016-12-13 1:14:30 来源:扁桃体恶性淋巴瘤

  来源:网络

乳头状瘤为上皮来源的肿瘤,其病理特征为上皮组织高度增生,鳞状上皮向外过度生长形成乳头,乳头呈圆形或椭圆形上皮团块,中心有疏松而富有脉管的结缔组织。乳头状瘤常发生在鼻腔、外耳道、咽部、食管、乳腺等组织器官,多为良性肿瘤。

  一、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papilloma

  就诊科室:肿瘤科

  多发群体:中老年人

  常见发病部位:鼻腔、外耳道、咽部、食管、乳腺

  二、病因

  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病因,可能与环境因素、病毒感染、炎症刺激、变态反应等因素有关。

  三、常见类型

  1、鼻内翻性乳头状瘤

  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是鼻腔鼻窦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大多数为单侧病变,双侧罕见。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瘤体常见于鼻腔,累及鼻腔外侧壁多见,其次是上颌窦和筛窦,累及蝶窦、额窦和鼻中隔的较少。绝大多数内翻性乳头状瘤仅有一个原发部位。晚期累及多个部位,常难以分辨原发部位。

  患者常表现为鼻塞及鼻内肿块,可伴有流涕,有时带血,也可有头面部疼痛和嗅觉异常等;随着肿瘤扩大和累及部位不同,可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检查见肿瘤外观呈乳头样,表面颗粒状不光滑,色粉红,质较硬,触之易出血,病变可来源于鼻窦黏膜,向前脱出至鼻腔,向后延伸至鼻咽及口咽部。

  2、外耳道乳头状瘤

  外耳道乳头状瘤多发生于外耳道外段皮肤,是外耳道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是其鳞状细胞或基底细胞长期受刺激增殖的结果。

  肿瘤早期多无症状,充满外耳道时阻塞感、痒感或听力减退。常有挖耳出血或挖出“肉块”样物者。伴继发感染时可有耳痛、流脓。可见外耳道有大小不等的单发或多发、表面粗糙不平、带蒂或无蒂的棕黄色肿物,触之较硬,多数基底较广。有感染者可充血肿胀呈肉芽状。有局部血循环障碍者可呈黑色,能部分自然脱落。增殖迅速者可侵犯中耳和乳突。

  3、咽部乳头状瘤

  乳头状瘤为咽部较常见的良性肿瘤,男性占多数,多为单发。

  肿瘤多发生于腭弓、扁桃体、软腭缘、悬雍垂,其次见于软腭背面、下咽后壁、杓会厌襞等处。多数肿瘤表面呈砂粒状、带蒂小蘑菇状,也有无蒂可移动的扁平状、桑葚状,呈淡红色或灰色,质较软,瘤体多为几个毫米大小,也有达数厘米的。多数患者无自觉症状,或在咽部检查时发现,少数可有咽干、痒、异物感等,较大者可有吞咽及呼吸不适或障碍。多数患者是单发,但在小儿可呈弥漫性、多发性。

  4、食管乳头状瘤

  食管乳头状瘤为鳞状上皮的息肉样良性肿瘤。发病率为0.01%~0.05%,男女均可发病。发病者多为中老年人。

  本病起病隐袭,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以上腹部症状居多,如胸骨后痛、吞咽困难、胃灼热感等,尚有便血、缺铁性贫血。呕吐为主要症状者少,患者往往因胃部疾病做胃镜检查时偶然发现。

  5、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指发生在导管上皮的良性肿瘤,其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纤维腺瘤和乳腺癌。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多见于产后妇女,以40~50岁者居多,是临床上常见的乳腺良性肿瘤。

  患者的乳头出现血性、浆液血性或浆液性溢液,溢液可为持续性或间断性。有些患者在挤压乳腺时流出溢液,也有些患者是无意中发现自己内衣或乳罩上有溢液污迹。个别患者可出现疼痛或有炎症表现。由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瘤体小,多数情况下临床查体摸不到肿块。有些中央型乳头状瘤可在乳晕附近摸到结节状或条索状肿块,质地较软,轻压肿块时可引出溢液。

  四、乳头状瘤的病理表现

  乳头状瘤(papillomas)是一组局部上皮呈外生性和息肉样增生形成的疣状或菜花状外观的肿物,但不包括纤维上皮增生。主要包含以下三种:

  1、鳞状细胞乳头状瘤和寻常疣

  是一种口腔上皮的疣状、局灶性的良性增生。部分病例人类乳突瘤病毒感染。

  口腔任何部位均可发病,最常见的部位是腭、唇、舌和牙龈黏膜。鳞状细胞乳头状瘤质软、有蒂、呈丛状的指状突,或为无蒂的圆顶样病损,表面呈结节、乳头状或疣状。表面可以是白色或正常黏膜角化颜色。通常为单发,相当多的情况下多发,尤其是儿童的寻常疣。在几个月内生长迅速,最大直径约6mm,然后维持在一定的大小。

  病变为外生性,增生的复层扁平上皮呈指状突起,其中心为血管结缔组织支持。上皮表层通常有不全角化或正角化,也可能无角化。

  2、尖锐湿疣(condylomaacuminatum)

  口腔尖锐湿疣是肛门与生殖器部位尖锐湿疣的口腔表现。通常为6、11、16、18型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口腔任何部位均可感染。为无痛、圆形、外生性的结节,直径15ram,较鳞状细胞乳头状瘤和寻常疣大。基部宽、结节状或桑葚状、表面粉红色,或近似正常黏膜颜色。可以是多发的,常呈串珠。

  与鳞状细胞乳头瘤相似,但上皮增生呈短钝状的叶状,长度一致,表面光滑、结节、扁平或圆形。缺乏角蛋白或角蛋白较少,偶见中等程度的角蛋白,临床上表现为白色。在皱褶、突起或裂隙之间衬有上皮,与基底部紧密连接,在角化病损中充满角质物。如前所述的凹空细胞团较鳞状细胞乳头状瘤更常见,通常是一个明显的特征。与鳞状细胞乳头状瘤不同的是,钉突呈球根样、较短,钉突的长度均等,并不向内弯曲。

  3、免疫缺陷患者的乳头瘤和乳头瘤病(papdlomaandpaplllornatoslsinimmunodeficiency)

  在免疫缺陷患者身上人类乳头瘤病毒引起的病损更活跃,尤其对于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患者。病损可能更大、多发,与大面积的感染黏膜斑块相接。偶尔,整个黏膜呈乳头状,有些表现不易确定。罕见的人类乳突瘤病毒亚型和多种人类乳突瘤病毒亚型在免疫缺陷患者中常见。有的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病例上皮有异常增生,具有不确定的恶变潜能。

  五、诊断

  根据典型临床表现结合内镜、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六、治疗

  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务求彻底,对其基底及浸润组织周围的正常组织应切除足够的安全界。此瘤对放疗不敏感。

加入QQ群,与更多病理朋友同行:









































白癜风论坛
乌鲁木齐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ooiwm.com/lblzl/3920.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