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链球菌扁桃体炎

时间:2020-9-8 0:32:44 来源:扁桃体恶性淋巴瘤

警惕链球菌扁桃体炎!

儿童扁桃体炎是儿童时期最容易出现的一个疾病,孩子经常患扁桃体炎,嗓子疼,发烧,家长也跟着着急。下面关于扁桃体炎的一些问题详细谈一下:

扁桃体是一种淋巴器官,包括腭扁桃体和咽扁桃体。我们经常说的扁桃体,指的是腭扁桃体。而我们还经常提到的腺样体,其实指的是咽扁桃体。

腭扁桃体是一堆扁卵圆形的淋巴器官,位于扁桃体窝内。见下图:

绿色部分是扁桃体

什么是扁桃体炎?

如果扁桃体短时间肿大、发红、或有白点、有脓液渗出,那就是扁桃体炎了。

正常情况下,扁桃体是看不到的

下图为扁桃体肿大的分度:

如果你能看到扁桃体,但是没有超过腭咽弓,那么属于一度肿大,就是上图中最左侧的表现;

如果超过腭咽弓,那是二度肿大,上图中间的表现;

如果超过中线或者两个扁桃体连接在一起,那就是三度肿大了。

??

而对于儿童,因为3岁以内的孩子,扁桃体通常是生理性肥大的,轻轻松松地就达到二度肥大的水平,目的是增强一下免疫力。因为扁桃体是免疫器官,越大产生的淋巴细胞越多,那抵抗能力就会变大些。所以,对于儿童,肥大的定义需与平常的时候相比较,如果比平时增大了就表明现在孩子是发炎了。

如果你不知道平时扁桃体有多大怎么办?那么大于三度或者有临床表现才认为有意义,如果孩子看着扁桃体是二度肿大,但是孩子什么别的症状都没有,呼吸顺畅、不打鼾,平时不张嘴呼吸,那就不用管。

如何判断是病毒性感染还是细菌性感染呢?

病毒导致的,不用抗生素;细菌导致的,孩子可能扛不住,得用抗生素,尤其是A群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还可能导致风湿热、肾炎,治疗不及时会对对孩子影响大。所以,为了正确治疗,得需明确下病原。

图:

通常情况下,病毒性扁桃体炎表现为扁桃体充血、肿大,就像上一个图片A中红红的扁桃体;细菌性扁桃体炎更多伴有扁桃体渗出物,就像上图C中的样子。

但以上情况正着说基本上没问题,如果反过来说,有渗出的都是细菌感染,而红肿的、没有渗出的都是病毒感染就不对了。

比如在EB病毒感染的时候,扁桃体是有渗出的,也出现上图里面标C的,上面的渗出液不少吧?

而上图标B的,最常见的原因是细菌感染(A群β溶血性链球菌)导致的,这个扁桃体上还比较干净,没有那么多的渗出。

所以,想通过临床症状明确地区分是病毒还是细菌感染,不太容易。

这里说明一下啊,在扁桃体炎里,细菌中最常见的是A群β溶血性链球菌,病毒里影响最大的是EB病毒、腺病毒感染。

A群β溶血性链球菌导致的扁桃体炎,也会出现上图C中的表现,和EB病毒感染导致的很难从临床上区分。但是它有个特点,就是通常先会在上鄂处有出血点,就是上图B的表现,如果出现这种表现,那提示链球菌感染的可能性更大。

但有个问题是,腺病毒感染时,其咽部表现和A群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基本一样,单从这里就很难区分了。

所以总的来讲,1,看扁桃体:有一定提示意义,如果是红肿的,没有渗出,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大;上颚部有出血点提示A群群β溶血链球菌感染;如果有渗出,看着有脓液,那暂时不区分病毒还是细菌。

2.看是否有流涕、咳嗽、声音嘶哑等症状:如果有的话,提示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大,这可能和病毒容易扩散,鼻子、咽喉哪都去有关。

3.血常规:意义不是很大,如果要做的话,至少等发热24小时后再进行检查。如果白细胞降低明显,粒细胞降低明显,结合第1条和第2条,可以初步诊断为病毒感染。

但如果血常规里面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并超过淋巴细胞总数的10%,那基本可以诊断为EB病毒感染了,这时不用管白细胞总数升高还是降低。

4.如果扁桃体上有白色渗出,这时要鉴别是A群β溶血性链球菌还是EB病毒感染。如果上颚有出血点,那基本就是A群β溶血性链球菌了,结合血常规没有EB病毒感染的征象,侧面证明也是这个细菌。

5想确诊是否是A群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除了上文中的临床诊断外,还可以使用咽拭子检查,先快速抗原检查,如果阳性,提示感染了;如果阴性,再进行培养,如果仍是阴性,才能排除(但是培养比较慢,整个过程得5天左右)。

链球菌扁桃体炎抗生素一定要用满10天吗?

如果医生诊断为A群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一般会给口服抗生素,通常是阿莫西林或者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都是10天的量。一定要用这么久吗?

当然要用这么久,因为感染A群β溶血性链球菌后,一定要清除感染病灶里面的细菌,而这个时间至少是10天。如果你用不够疗程,这些菌在体内乱跑,可能导致心肌炎或者肾炎或者风湿热,到时后悔也来不及。

有些研究认为头孢类药物比阿莫西林效果更好,但是仍有争议,并且开始就用头孢,可能导致耐药性增多,以后就没有药能用了。所以,虽然使用时间长,但首选还是阿莫西林或者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

儿童为何易患扁桃体炎?

一生病就出现扁桃体增大是因为扁桃体的位置特殊导致的。它处在呼吸道和消化道的交界口,鼻腔吸入的病原和嘴巴咽下的病原都会侵袭它。扁桃体经受两重打击,成为最容易受到感染的地方,一旦受到感染,就得发炎。

另外,大家从文中的图上可以看到,扁桃体上也是坑坑洼洼的,凹陷的这些地方叫扁桃体隐窝,也容易把病毒、细菌等积累在该处,容易繁殖感染,形成大的病灶。

孩子经常扁桃体炎,需要切除吗?

有些孩子经常出现扁桃体炎,一年7-8次,并且扁桃体增大明显后,会影响气流进出咽喉,导致出现打鼾、张口呼吸等表现,严重的导致睡觉时呼吸暂停,这时医生会建议切除扁桃体。

但是扁桃体是个免疫器官,家长们对切不切扁桃体疑虑很大。不切吧,看着孩子特别痛苦,还得经常使用抗生素,天天吃也不放心;切了吧,就怕影响孩子的免疫力,到底怎么办呢?

下面咱们先把什么情况下考虑切除扁桃体给大家说一下

对于扁桃体炎,以下几条考虑切除:

1.在之前的1年内扁桃体炎发作7次或更多次。

2.在之前的2年内每年扁桃体炎发作5次或更多次。

3.在之前的3年内每年扁桃体炎发作3次或更多次。

对于达不到以上标准的孩子,随着年龄增大,扁桃体有自行恢复正常的可能,对症处理就行,不用切除。

但是如果有以下情况的,对孩子损伤大,也建议切除:

扁桃体炎曾引起咽旁间隙感染或扁桃体周围脓肿者。

扁桃体过度肥大,妨碍吞咽、呼吸或发声者;或引起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睡眠低通气综合征的2岁以上的孩子。

不明原因的低热及其他扁桃体源性疾病,如伴有慢性扁桃体炎的急性肾炎、风湿性关节炎出现时等。

不要担心免疫力弱的问题,身体还有胸腺和骨髓,还有脾脏和全身的淋巴结,都能起到免疫作用,并且在长期的感染过后,这时扁桃体不仅基本没有了免疫功能,还成了一个大的感染源。?

沧州二院儿二科

医院(医院)儿二科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中西医结合为一体的综合科室,采用中西医结合诊治儿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效果显著,在儿科疑难杂症及危重病抢救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功抢救了无数危重症患儿。突出中西医结合治疗特色,配合中药汤剂内服、敷贴疗法、灌肠、雾化、推拿、刮痧、耳豆压穴等方法治疗小儿肺炎、支气管哮喘、慢性咳嗽、肾炎、肾病、过敏性紫癜、手足口病、厌食、腹泻和小儿热病等取得满意疗效。并在市内率先开展小儿支气管镜技术,广泛应用于呼吸系统疑难重症的诊治。如重症肺炎肺不张、肺实变等的肺灌洗及支气管异物的异物取出术等,具有安全系数及成功率高等优势。

24小时

医办室护办室

病房?出诊时间:每周二、四全天

?咨询

王宇枢副主任

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从事儿科各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十余年。任亚洲儿童呼吸病介入学会会员,河北省小儿呼吸内镜协作组组员,沧州中西医结合学会癫痫委员会会员。曾于医院进修学习,并且于我市率先开展小儿呼吸内镜技术,填补了我市在该领域的空白。发表多篇国家级论文。对于儿科各系统常见病,多发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经支气管镜治疗,如支气管异物,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大叶性肺炎,肺气肿,肺实变,肺不张,慢性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完成支气管镜检查及灌洗术百余例,气管异物取出数十例,成功率%。安全可靠,术后无一例并发症出现。

手机:

刘博副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会员,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小儿血液肿瘤学会会员。从事儿科临床及相关专业工作15年,先医院,进修学习,发表国家级学术论文10余篇,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并取得较好疗效,技术全面,临床经验丰富。专业特长:擅长?小儿感染性疾病、小儿神经系统疾病、过敏性紫癜、小儿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治及小儿危重症抢救。

手机:

李永贞副主任医师

毕业于承德医学院医疗系,医院进修学习,发表论文十余篇。长期从事儿科临床工作,在儿科各系统疾病诊疗方面有一定造诣。

门诊出诊时间:每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全天,周日上午

出诊?主治医师

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从事儿科临床工作十余年,曾在医院进修学习,精通儿科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尤其在小儿呼吸疾病,肾脏疾病诊疗上临床经验丰富。

手机:

张媛?主治医师

医学硕士,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慢性咳嗽、反复呼吸道感染、厌食、过敏性紫癜、遗尿、肾炎、抽动症等疾病。熟练掌握小儿推拿、中药贴敷、刮痧等中医外治疗法。

手机:

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ooiwm.com/tjyy/10978.html
热点排行
扁桃体炎的饮食疗法有

扁桃体炎的饮食疗法可以用到哪些?扁桃体发炎时,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疗法……【查看详情】

精彩推荐
扁桃体炎的饮食疗法有

扁桃体炎的饮食疗法可以用到哪些?扁桃体发炎时,最有效的治疗方……【查看详情】

相关导读
扁桃体炎的饮食疗法有

扁桃体炎的饮食疗法可以用到哪些?扁桃体发炎时,最有效的治疗方……【查看详情】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