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学一方中医临床常用方剂半夏散及汤

时间:2022-5-8 12:58:18 来源:扁桃体恶性淋巴瘤

半夏散及汤

半夏桂甘等分施,

散须寸ヒ饮调宜,

若煎少与当微冷,

咽痛求枢法亦奇。

半夏散及汤是由半夏、桂枝、甘草各等分,分别捣为散。每次用白米汤调服方寸ヒ。若用汤剂,煎药后,当微冷,再少少咽之。治疗咽痛证先要求得少阴枢机运转的大法是很有效的。《伤寒论》半夏洗 桂枝去皮 甘草炙服。上三味,等分,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纳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半夏有毒,不当散服。

1.药物用量

半夏、桂枝、炙甘草各等分,每次服用1.5g,每旧3次

.煎服方法

①白饮和服,即用白米汤调和药末而服。

②少少咽之,让药物在口中,少少地,缓慢地咽下。

③汤散互用,若不能散服,以水煎散而服。

半夏散及汤是治疗风寒之邪客于咽喉部,而兼有痰湿阻络,致少阴经脉不利的咽痛证。方中半夏,苦辛温,涤痰开结,桂枝辛温,通阳气以散寒,甘草和中,缓急止痛,若不能用散服,可以水煮散。服用时要小冷,少少咽之。

通阳散寒,涤痰开结。咽中疼痛,或声音嘶哑,舌质淡嫩,苔薄湿润。寒邪客于咽部而咽痛。()1.古代应用

(1)《备急千金要方》:治喉卒不得语方,浓煮桂枝,服一升。亦可末桂著舌下,渐咽之良。又方:末桂心如枣核大,绵裹著舌下,须臾破。

()《总病论》:伏气之病,谓非时而有暴寒中人,伏毒气于少阴经,始虽不病,旬月乃发,脉微弱,先法喉痛似伤,次则下利喉痛,半夏桂枝甘草汤主之;有下利诸证,用通脉四逆汤主之。此病二三日便差,古方谓肾伤寒是也。即本方加生姜等分作汤。

(3)《外台寿世方》:暴寒中人,伏于少阴经,旬日始发为咽痛者,俗名肾伤寒。用半夏、桂枝、甘草、姜汁调涂颈上及脐内,再用附子片贴足心。

.现代应用

1.以咽喉疼痛或声音嘶哑为主诉的疾病,如急慢性咽炎、咽喉炎、扁桃体及周围炎、感冒所致的声带水肿、声带小结、口腔溃疡等有本方证特点者。

.本方可扩大运用于急慢性胃炎、风湿性关节炎、痛经、冠心病、功能性消化不良、神经衰弱等。

3.聂氏用本方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口腔黏膜溃疡,此起彼伏,反复发作者,疼痛久治不愈,病情寒热错杂,宜本方加莲心,方中桂枝以肉桂代之,口中含化。余药煎汤服用。(聂惠民.聂氏伤寒学.北京:学苑出版社,00:)

本方对于咽喉肿痛、声音嘶哑有较好的疗效。如《经方临证指南》载刘渡舟治一36岁女性,声音哑,咽喉肿痛半年多。伴:咽喉痞闷,大便偏干,小便白调。舌苔薄白润滑,脉浮。服小方6剂,诸症均减。朱进忠治疗一慢性咽炎患者,咽喉疼痛,时轻时重5年多,屡治无效。兼见痰多,咽喉、胸部憋胀,烧心泛酸,舌苔薄白而微腻,脉弦细缓。投以半夏、桂枝、炙甘草各30g,共为细末,分30包,一日3次,一次1包,水煎,频频含咽之,3剂愈(《中医临证经验与方法》)。治疗咽喉诸疾,不论病之新久,咽部或扁桃体红肿或化脓与否,是否发热,应用半夏汤的关键在于发病前均有受寒史,舌质淡嫩或暗淡,口不渴,服用寒凉药不效反加剧,小便清。另外,在治疗咽喉疾病的理解卜,容易陷入半夏“止呕”、桂枝“解表”的片面思维。其实,早在《神农本草经》就说半夏、桂枝主“咽喉肿痛”和“结气喉痹”。因此,运用本方不应局限于“当有恶寒痰多、呕吐”的成见。柯韵伯说本方证“此必有恶寒欲呕证,故加桂枝以散寒,半夏以除呕……”此注未必可信。

半夏汤的拓展应用有如下的方法:一是根据体质。半夏汤证可以认为见于半夏体质和桂枝体质的复合体,既是呕家又是失精家。二是根据药证、方证。见有桂枝甘草汤证的“心下悸欲得按”和半夏证的“呕而不渴”就可以用半夏汤。当然,还町以根据《神农本草经》对桂枝、甘草、半夏的阐述加以发挥以扩大其用。如《神农本草经》言半夏主“心下坚、下气”,桂枝主“补中益气”。仲景有依“气上冲”之证加桂枝之法。所以临证见心下痞痛,或呕或吐或嗳气或呃逆的患者,根据其唇舌俱淡、口淡、畏食凉物,单用半夏汤不加减服之有佳效。举—‘反三,半夏汤在心悸、咳喘、关节痛、痛经等病均有用武之地。拓展应用时,煎服法不必拘于“煮三沸”、“少少咽之”之法。经方中温经汤含有半夏汤,上述的方证可以出现在温经汤证中。本方用于咽喉诸疾,具体服法当少量多次,徐徐含咽,以利药物直接作用患处。

半夏散及汤还应该和苦酒汤相鉴别。苦酒汤主治“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31)”。其方为“半夏(洗、破如枣核)十四枚,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洒,着鸡子壳中),上二味,内半夏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剂”。伤寒家们对此方也有较多论述,如钱天来说:“少阴之阴火上攻,非辛温滑利,不足以开上焦痰热之结郁,故用半夏为君。咽中伤烂,肺受火刑,金实无声,故语言不能,声音不出,故以鸡子白之清凉滑窍为臣,阴火上逆,非寒凉可治,当用酸敛以收之,故用味酸性敛之苦酒为佐,使阴中热淫之邪敛降,如雾敛云收,则天晴气朗而清明如故矣。今之优人,每遇声哑,即以鸡子白啖之,声音即出,亦此方之遗意也”(《伤寒溯源集》)。唐容川说:“此生疮,即今之喉痈,喉蛾。肿塞不得出声,今有用刀针破之者,有用巴豆烧焦烙之者。皆是攻破之法,使不壅塞也。仲景用生半夏,正是破之也。余亲见治重舌,敷生半夏,立即破,即知咽喉肿闭,亦能消而破之矣”(《伤寒浅注补正》)。

本方的经典主治是咽部溃疡,如赵成爱治一男,70岁,咽部红赤疼痛,溃疡扩大弥漫延伸至卜腭部,声哑难出,投以本方,8剂愈(国医论坛,;1:1)。但现代中医临床使用本方并不局限于“咽中伤,生疮”,凡急性咽炎、扁桃体炎、异物刺伤咽喉及食管、声带水肿,不拘患处是否化脓,但有声音嘶哑或失音,皆可考虑本方。赵明锐治疗—位晋剧演员,个月前突然失音,语声全无,诊为声带水肿,用抗生素及清热消肿利咽之中药无效,投以本方一剂,声音豁然嘹亮,3剂愈(《经方发挥》)。经文没有谈到咽痛,但从“咽中伤、生疮”来推测,其方证也应当包含咽痛。矢数道明治疗一咽喉结核患者,症见咽喉干燥,下咽疼痛,声音难出,呼吸困难,恶寒发热,盗汗,1月瘦明显,脉象浮数无力,舌无苔。初诊投以知柏地黄汤与桔梗汤合方,不仅无效,反食欲减退,咳嗽增剧,转方为本方与桔梗汤,服用5剂咽痛大减(《汉方治疗百话》)。

本方为开音的专方,排除虚证或恶性肿瘤所致,或为炎症引起,或因多语、用嗓过度,或被外物刺伤,见有声音嘶哑或失音之症,用本方的机会很多。半夏为治疗咽喉疾患的专药,不可因其可化痰止呕,而必见痰多呕逆之症,或因其性偏温,而仅用于寒性咽喉病。

仲景原文的用法较繁琐,现代用法为:制半夏10~0g,水一碗煎0分钟左右,去滓,人米醋60ml,待半冷时加入鸡子清二个,搅拌溶合,少少咽之,每日一剂,此法简单易行,毫不影响疗效。徐徐含咽,是意在药汁浸渍患处,内服中寓外治之法。

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各等分上三味,等分,分别捣筛,合治之。自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半夏有毒,不当散服。

章虚谷:少阴之脉,其直者上循咽喉,外邪人里,阳不得伸,郁而化火,上灼咽痛,仍用辛温开达,使邪外解,则内火散,此推本而治也。若见咽痛而投寒凉,则反闭其邪,必致更重(《伤寒本旨》)。曹颖甫:少阴病咽痛,前既有甘草桔梗汤矣。此更列半夏散与半夏汤方,既不言脉象之异,又无兼证可辨,则仲师同病异,究属何因?然前条但言咽痛,本条独言咽中痛,此其可知者也。方中用生半夏,取其有麻醉性以止痛,并取其降逆去水以达痰下行,意当与咽中伤节同。……惟桂枝一味,不得其解。按近世《吴氏咽喉秘集》中,有寒伏喉痹—证,略言此证肺经脉缓寒重,色紫不甚肿。若误服凉药,久必烂,其方治有细辛桂枝麻黄者。甚有呛食、音哑、六脉迟细之阴证,用麻黄三钱、桂枝一钱、细辛二钱者。然则此咽中痛证,脉必迟细而缓,其色当紫,其肿亦必不甚。然则仲师之用桂枝,亦所以定宣通阳气耳。以其寒在血分,故用桂枝而不用麻黄,且缘少阴不宜强责其汗故也(《伤寒发微》)。徐灵胎:《本草》:半夏治喉咽肿痛,桂枝治喉痹。此乃咽喉之主药,后人以二味为禁药何也?(《伤寒类方》)

方剂系列:

中医临床常用方剂——麻黄汤中医临床常用方剂——桂枝汤中医临床常用方剂——大青龙汤中医临床常用方剂——麻黄附子细辛汤中医临床常用方剂——九味羌活汤中医临床常用方剂——香薷饮中医临床常用方剂——小青龙汤中医临床常用方剂——二陈汤中医临床常用方剂——止嗽散中医临床常用方剂——银翘散中医临床常用方剂——桑菊饮中医临床常用方剂——麻杏石甘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中医临床常用方剂——柴葛解肌汤中医临床常用方剂——升麻葛根汤中医临床常用方剂——甘草汤中医临床常用方剂——桔梗汤中医临床常用方剂——芍药甘草汤

中医临床常用方剂——桂枝甘草汤

—THEEND—?版权声明:

本平台旨在传播传统中医文化,图文除特别说明外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不当使用,请与我们联系删除。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联系(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ooiwm.com/tjyy/13627.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