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顾免疫联盟淋巴瘤eMDT第

时间:2021-12-23 16:07:46 来源:扁桃体恶性淋巴瘤

刘军连挂号多少钱 http://m.39.net/news/a_9380720.html

导读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治疗手段飞速发展,为治疗血液肿瘤带来新的希望。多学科讨论可以整合内科、外科及放疗科等多学科资源,为患者拟定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由拓麦平台承办的网络会议“免疫联盟-淋巴瘤eMDT”如期举行。会议邀医院白鸥教授、浙江大医院钱文斌教授、医院刘艳艳教授和各位大咖带领MDT团队,相聚云端进行MDT讨论。

MDT案例一

复发难治B细胞淋巴瘤一例

讲者:吉医院,赵杨祉教授

●病例详情

患者:男,48岁。

主诉:确诊淋巴瘤7个月,7疗程化疗后,于-04-14就诊于我院。

现病史:肺部CT提示右前上纵隔及右肺上叶软组织团块,纵隔内及右侧肺门多发淋巴结肿大,上腔静脉狭窄。

免疫组化:Ki-67+60%、CD20+、CD79a+、Bcl-6+、Bcl-2+60%、CD30部分+。

病理示:符合B细胞淋巴瘤。较倾向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IGH、IGK基因检测到克隆性重排。

●初步临床诊断

纵隔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IV期B。

●初步治疗

患者前期经过4个疗程R-CHOP方案治疗,非PET-CT评估为PD;后续1疗程R-GDP治疗,-03PET-CT评估为PR;后续患者又接受2疗程R-EPOCH治疗,-04-10于我院门诊行PET-CT评估为SD。

●更正临床诊断

B细胞淋巴瘤,不能分类,具有DLBCL和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中间特征Ⅳ期B。(aalPI2分中高危组),累及右肺、胸膜、心包、胸骨。

●治疗经过

-04-14给予4个疗程R-DHAP联合PD-1单抗治疗。

-05-06(1疗程后)肺CT:疗效评价PR。

-05-31(2疗程后)肺CT:疗效评价SD。

第3个疗程后非PET-CT评估为PR,于第4疗程中联合rh-GCSF+GCSF干细胞动员,-07-13PET-CT评估为CR。

-07-13至-09-26给予4个疗程PD-1单抗维持治疗。

-10-16出现复发。

-10-16至-01-23采取4疗程维布妥昔单抗联合信迪利单抗(BV+PD-1)治疗,影像学评估前纵隔右旁软组织影,较前(-10-28)增大。

-02-07采取[ICE]×3方案治疗,2疗程[ICE]后,疗效评估为PR;-04-疗程[ICE]后PET-CT评估为CR。

-05-01采取巩固性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07-08(自体移植后2个月):前纵隔条片状高密度影,增强扫描低强化,持续CR。

MDT讨论

医院淋巴瘤MDT团队:对于该患者而言,前纵隔出现占位性病变需要通过前纵隔肿瘤的形态学、年龄等因素对胸腺瘤/胸腺增生、淋巴造血系统肿瘤、转移癌以及恶性黑色素瘤进行鉴别诊断。通过该病例可以了解到灰区淋巴瘤的诊断比较复杂,且存在复发率高的特点。对于复发难治的患者,二线挽救治疗联合自体移植可改善患者预后,在整体治疗中所运用的靶向药物治疗,其疗效仍有待临床不断探索。

浙江大医院MDT团队:病理方面看如果是单纯DLBCL,往往除了纵隔区肿块,其他部位也会发生,不太符合原发DLBCL。另外需要鉴别经典霍奇金淋巴瘤和原发纵隔DLBCL,原发纵隔DLBCL的发病部位与灰区淋巴瘤类似,但灰区淋巴瘤具有更强的侵袭性,治疗效果较差,病例从整个病程分析更符合灰区淋巴瘤。

对于部分经CAR-T治疗后复发的淋巴瘤患者,往往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临床数据表明采取PD-1单抗联合西达本胺的方案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PD-1单抗在DLBCL中的应用,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对于复发难治的DLBCL患者来说,PD-1单抗单药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建议联合其他药物共同治疗,最佳药物联合方案和PD-1单抗维持的时间还有待不断研究。

MDT案例二

一波三折中枢-外周-骨髓

讲者:浙江大医院,袁相贵教授

●病例详情

患者:男,71岁。

主诉:侧肢体乏力,伴记忆力下降及嗜睡20天,遂来我院就诊。

查头颅MRS右侧基底节病变,提示肿瘤。

病理诊断:(侧丘脑)非霍奇金淋巴瘤,结合免疫组化染色符合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非生发中心亚型。

●临床诊断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DLBCL,non-GCB型,IESLG评分4分高危)。

●治疗经过

-02至-08采取R-MTX*6方案治疗,随访至-10未见明确肿瘤活性显影CR。

病情变化1(-10),随访过程复查腹部CT∶胰腺占位。医院会诊结果:不排除颈淋巴结结核可能,进―步检查困难,与家属沟通后,予乙胺丁醇、左氧氟沙星、吡嗪酰胺姑息治疗。

病情变化2(-12),患者反复低热,乏力,胃纳不佳。外周血三系进行性下降,需成分输血支持。再次诊断:MDS-EBI,IPSS-R评分7分,WPSS评分5分,非常高危。

-12-24给予地西他滨25mgD1-5治疗后,出现肺部感染、高热,积极抗感染治疗后控制。

-02-05给予地西他滨25mgD1、3、5治疗,患者骨髓抑制,予输血及瑞白等对症处理,仍血三系显著减少。

-2-25予维甲酸+地西他滨(维甲酸20mgbidd1-14,地西他滨10mgd1、8、15、22)。

-3-30予维甲酸+地西他滨(维甲酸20mgbidd1-14,地西他滨10mgd1、8、15、22),-04疗效评估CR。

-5-28骨髓流式分析:5.8%原始/幼稚髓细胞。

-06-08予阿扎胞苷+维奈克拉(阿扎胞苷mgd1-8,维奈克拉从mgQD爬坡至mgQD),血三系减少较前略有恢复,期待后续骨髓评估。

MDT讨论

浙江大医院MDT团队:在对该患者疾病诊断的过程中通过积极探索病理/流式细胞作为诊断金标准,拓展思维定式。同时多学科合作在患者各个阶段给予了准确、及时的治疗。该病例从诊断到治疗经历了一波三折,从中枢到外周再到骨髓,目前患者在积极治疗中,希望后续患者生活质量能够进一步提高,疾病也可得到较好的控制。

医院MDT团队: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的高度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好发于大脑半球、小脑和脑干,患者出现中枢之外的受累比较少见。据相关文献报道,治疗过程中使用的甲氨蝶呤容易诱发二次肿瘤的发生。同时该病例也提示我们出现中枢外病变应进行病理证实,不轻易作淋巴瘤处理。

MDT案例三

一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病例分享

讲者:医院,王海英教授

●病例详情

患者:女,29岁。

主诉:咽部不适1月余。

现病史:曾行右侧扁桃体肿物切除术,-11-12医院病理会诊示: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11-28转入他院,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5-13来我院病理会诊,病理结果示:符合(右侧扁桃体)B细胞淋巴瘤,符合大B细胞性。临床诊断倾向:纵膈大B细胞淋巴瘤。

●初步临床诊断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IV期A组,IPI2分中低危组,aa-IPI2分高中危组。

●初步治疗

-11-29予R-CDOPE1疗程(口服VP16)(北京)。

-12至-3-28医院予R-CDOP3疗程治疗,CT评价为PR。

年4-5月医院再次予R-CDOP2疗程治疗,PET-CT评价为PR。

●临床诊断

纵膈大B细胞淋巴瘤,中-高危组,分期Ⅳ期。

●治疗经过

-05至-07予R-DaEPOCH×2方案治疗,PET-CT评价为PR。

-07至-08进行纵隔病灶放疗(45Gy/20f),疗效评价为CRu。

-11出现PD。一项来自医院韩为东教授团队的II期临床研究,探究了PD-1单抗联合GVD治疗R/RPMBCL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数据显示,ORR为74.1%,CR率高达55.6%。

-11至-02给予患者PD-1+GVD方案2个疗程治疗,PET-CT评估为CR;后续又进行2个疗程PD-1+GVD方案的治疗。

-03行自体移植,移植至今患者为CR。

MDT讨论

医院MDT团队:原发性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PMBCL)是以纵隔为主要发病部位(有或没有其他部位)且具有DLBCL的组织学特征的肿物,需与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纵隔灰区淋巴瘤(MGZL)等DLBCL亚型鉴别诊断。尽管形态学和分子学检测可以为病理学家提供线索,但是单纯以现有常规病理诊断工具想要确诊PMBCL较难,准确的诊断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必须与临床相联系。

医院淋巴瘤MDT团队:PMBCL的临床特点为快速生长的前纵隔大肿块(常超过10cm),并且在局部产生压迫作用。其分子生物学特征更多地与NScHL基因表达有重叠,具有相同的关键信号转导通路,即JAK-STAT通路和NF-kB通路。相比于DLBCL,R/RPMBCL患者接受挽救治疗缓解率更低,预后更差。PD-1单抗的维持治疗时间目前尚未出现明确的答案,一般不超过2年,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毒副反应。

总结

本次会议大咖们分享了精彩案例,不同的MDT团队分享淋巴瘤的治疗以及治疗中遇到的疑惑进行探讨。希望能够通过线上学习,帮助血液科医生聆听资深专家观点,在专业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

拓麦

拓麦直通车

直击现场贯通前沿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ooiwm.com/jbwh/13325.html
热点排行
专家揭秘:扁桃体炎癌

扁桃体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咽喉部炎症,尤其是到了秋冬季节天气比较干燥,更是……【查看详情】

精彩推荐
专家揭秘:扁桃体炎癌

扁桃体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咽喉部炎症,尤其是到了秋冬季节天气比……【查看详情】

相关导读
专家揭秘:扁桃体炎癌

扁桃体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咽喉部炎症,尤其是到了秋冬季节天气比……【查看详情】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